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6日15时18分 |
文件名称 |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安康市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 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559376316/2025-0094 | 公开目录: | 部门文件 |
公开责任部门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安工信发〔2025〕3号 | 成文日期: | 2025年01月26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5年01月26日15时18分 |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移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提升移动物联网行业供给水平、创新赋能能力和产业整体价值,加快推动移动物联网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发展,促进我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智慧城市典范。
到2027年,全市物联网客户数达到600万户,新增连接200万户(考虑到期及2G迁转客户注销等因素),其中4G Cat.1新增160万户,5G RedCap新增40万户。培育打造一批物联网行业应用典型案例,推动移动物联网技术赋能智慧工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迈向深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重点任务
(一)夯实网络基础设施根基
1.鼓励引导我市基础电信企业部署更多的基站和光纤网络,结合需求适度超前建设移动物联网络,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提高整体网络的可用性和服务质量。按需提升5G NB-IoT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领域深度覆盖水平,专题开展重点场所专项优化行动,进一步提升应用需求场所的网络覆盖质量。加大5G RedCap部署力度,加快推进新建5G基站同步开通5G RedCap,支持已建5G基站完成5G RedCap升级,推动在行业虚拟专网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服务器、存储等基础部署,构建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安康智算中心为依托,推进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中心、云计算和网络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移动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加密和入侵检测等,定期对后台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审计,增强网络抗风险能力。
(二)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支撑
2.强化物联网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特种终端、物联网平台软件、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等创新产品技术研发。支持源度光汇、辉烨电子等电子元器件企业研发生产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高速相干光模块、高速连接器等电子元件,以及5G NB-IoT、LTE-Cat1、低功耗蓝牙、远距离无线电(LoRa)、UWB等通信器件模组。鼓励玮创达、泰达讯等智能终端企业推动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引导鸿天科技、九州智能等企业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竞争力的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升面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数字生活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3.搭建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组织、行业协会等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承接和参与物联网相关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加速科技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双向迭代。围绕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重点企业需求等,引导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深入合作,积极推进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网络。通过技术合作、成果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
(三)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4.培育壮大产业市场主体。聚焦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强化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发挥主导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资源共享、做强供需对接、提升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实施本地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引导源度光汇、泰沃云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等,实现创新发展。
5.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大力实施移动物联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无线通信、集成应用三大领域,打通上下游配套协作的堵点卡点,形成功能清晰、主次分明、自主可控、优势互补的产业内部生态,通过“强链、延链、补链”,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链整合和物联网相关产业要素集聚。抢抓东南沿海区域产业转移机遇,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瞄准目标企业,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形成项目招引的“葡萄串”效应,畅通产业循环,实现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相关产业扩量强链。
6.推动特色园区建设发展。根据我市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安康高新区消费电子产业发展优势,汇聚一批核心元器件、智能传感器、无线通信模组等研发和生产企业,加快推动西北电子信息基地、数字产业孵化园、智能终端产业园、小巨人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实现全产业生态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园区规模优势,结合各园区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推进精准招商和产业链对接,不断集聚物联网产业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特色园区建设发展。
(四)扩大智能融合应用规模
7.赋能实体经济场景应用。加快移动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的应用,强化在人机交互、物流调度等场景的支撑能力,满足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支持物联网设备在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场景应用,拓展“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场景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8.加强社会治理场景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在市政、环保、应急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在市政服务领域,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物等网联化和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水务、智能抄表、智慧安防等感知终端和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精准管理、动态感知能力。在环境监测领域,支持重点污染源企业运用移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存储和追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在应急管理领域,与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运输等环节相结合,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9.提升民众幸福场景应用。推进物联网新技术与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慧教育等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医疗健康领域,扩大在血压仪、血糖仪、穿戴物等终端设备中的智能化应用,提高健康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智能家居领域,推进在灯控、门锁、机器人、安防监控等智能终端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家居全场景智能化服务能力。在智能电网领域,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高在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的全环节应用,提高群众用电便利度。在智慧教育领域,推动智能教学设备、智慧教育平台等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个性、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效率。
(五)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10.打造产业生态。建立健全移动物联网产业政策体系,聚焦企业培育、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方面发力,打造一流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做优产业“服务链”。充分激发并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为移动物联网产业提供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11.加强交流推广。持续组织开展移动物联网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成效突出、前景较好的应用案例,同步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发挥赋能带动作用。鼓励我市企业与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力争将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产品嵌入其资源库和产业生态。积极与省级部门及各商协会对接,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全省产业链配套协作活动,加快融入省级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链。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工信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各县(市、区)负责推进本地产业发展,要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形成市县联动协同和闭环管理的工作合力。各基础电信企业要充分认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支撑我市移动物联网规模化建设和应用。
(二)加强要素保障。要全力保障移动物联网产业生产要素,确保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和畅通流动。围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企业金融需求,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中长期信贷支持。依托消费电子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物联网领域专业人才。发挥基础电信企业、产业联盟等作用,开展职业培训、人才认证等工作,为产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资源。
(三)做好监测评估。各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强基础网络建设、优化和运维工作,促进网络质量提升,并按季度将移动物联网发展情况报送市工信局,邮箱13991518258@139.com。各县(市、区)工信主管部门要组织各企业积极参与“万物智联”城市发展总结评估,促进移动物联网赋能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