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市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链和千亿产业集群,其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近1/4,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材、前沿高端新材料、光伏组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对于引领安康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条件
(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底蕴深。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新型材料科研攻关进行部署,在“六五”火矩计划中,新材料被列入重点研发领域。“七五”至“九五”期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新材料领域国家研究开发水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七五”至“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新材料领域初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产业化体系。“十三五”时期,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十三五”末,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5.3万亿元。二是前景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在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重大机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补齐基础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推动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壮大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新型材料国产化需求迫切,进口替代仍将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新型材料投资的主要逻辑。工信部等三部门首次制定突出行业耦合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型材料等产业上做文章,对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保障强。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全市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工作方案》,到“十四五”末,奋力将新型材料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绿色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力量。我市还面临着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为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安康是全省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已发现65 种金属及非金属矿,其中32 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9300 亿元。已初步形成以锌合金、铝合金、钒氮合金、锂电、铅蓄电池和锰硅合金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金属材料,以硫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钡、高纯碳酸钡、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石墨粉及制品、石英石、膨润土为主的非金属材料,以新型水泥、页岩砖、页岩瓦、防水卷材、塑料管材及管件为主的建筑材料体系,为由传统材料工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交通区位较好。安康地处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属国家确定的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境内有3条铁路、6条高速、6条国道、1个机场、1个水运航道正在建设打通。三是劳动力资源富足。全市现有人口303万,常年外出打工人口60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镇适龄劳动人口4万人左右,55万人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为新型材料企业提供了用工基础。
(三)较好的产业规模。一是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近年来,安康着力优化调整新型材料产业结构,着力加强产业链建设,培育了安康高新区华银科技、博创宏远、汉滨区江华化工、汉阴县顺祥碳素、中昌管业、佳佳乐陶瓷、平利县安得利、金龙水泥、旬阳市领盛科技、中科纳米等一批龙头企业,为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华银科技、华秦储能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拥有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化学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先进储能与钒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博创宏远新材料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在锂电池新能源正极材料领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专利授权20 余项。三是支撑作用愈发凸显。2022年,全市新型材料规模工业企业155户,占在库企业总数(804户)比重19.3%;实现产值40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24.6%,较2021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企业户数及产值占比仅次于富硒食品),已经成为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存在困难
(一)产业层次较低。多年来,安康矿产资源勘探长期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拨款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许多资源储量不清。新型材料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且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多,大多数产品集中在初级选矿、冶炼和传统的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上,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产业链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与发达地区相比,真正意义上的新材料尚处在谋划起步阶段。例如,旬阳的锌矿、平利的重晶石矿,目前主要产品还停留在锌、重晶石粉和重晶石原矿采选上,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产业集群度不高。
(二)创新能力较差。一方面,全市现有的新型材料企业普遍缺乏有学历、有技术、高层次、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团队。另一方面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R&D)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一项短板。据调查了解,2021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9.57%,较上年下降了3.9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省比重1.63%,排名全省第8位。投入强度为0.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9位。
(三)项目支撑不牢。多年来,中省没有在安康布局过新型材料重大工业项目,全市民营经济超过“半壁江山”,国有骨干企业实力不强,项目个数少、体量小、带动弱,重大项目尤为稀缺。从全市企业规模看,工业企业全是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小。新型材料产业领域还没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仅1户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旬阳大地复肥公司已迁离安康,解决大资金投入,大企业带动成为推动全市新型材料产业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
(四)要素保障困难。安康90%以上的国土面积属限制开发区域,工业用地极度紧张,土地开发成本较高,大项目大企业落地难。全市60%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方式单一。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尚未成熟,即使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企业仍反映政出多门,相关政策衔接不紧密,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加之劳动力、环保等运行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回笼困难,利润空间大幅缩减,融资问题更加凸显。
(五)转型发展任务重。安康大部分区域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承担着长江(汉江)流域和秦岭生态保护的光荣使命。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我市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投入增大,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润缩减,投资者信心降低,一些项目进展达不到预期。随着国家《长江保护法》《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化工行业从产业布局、污染防治、危化品运输及违法惩处等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规定。《陕西省新建化工项目安全准入条件(试行)》规定,新建涉及化工工艺的化工项目须进入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新型材料产业(涉化类)产业园区尚未建成,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化工项目难以落户建设。
三、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安康实际,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以“链长制”为抓手,按照“龙头引领、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承载、集群发展、循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发展前沿新材料和光伏组件产业,推进产业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迈进,聚焦思想解放、顶层设计、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十个方面持续用力,打造陕南地区特色鲜明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产值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聚焦思想解放再发力。树牢“发展首要任务”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坚定不移紧扣时代主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论述,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型材料是安康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产业支撑作用,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二要坚定不移实行发展与保护。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论述,彻底摒弃“发展材料产业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的认识误区,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三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新型材料产业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二)聚焦项层设计再发力。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全市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工作方案》,在新型材料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安康高新区、汉阴县、平利县、旬阳市完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精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高新区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建设进程,着力打造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材料—封装材料横向产业链,形成百亿级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瞄准先进液流电池系统化发展方向,加快安康高新区华秦储能全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新技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发展电解质、膜材料、极板、电控装备等配套产业,培育百亿产业集群。以紫阳县湘贵锰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大电解金属锰、碳酸锰矿石、电解锰粒子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支持力度,壮大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二是做特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立足汉滨区、平利县丰富的重晶石、毒重石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加大矿山企业整合力度,促进资源就地产业化。依托汉滨江华化工、平利安得利涂料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纯超细重晶石粉、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钡、硝酸钡、氢氧化钡及其下游产品与衍生产品,打造百亿级钡盐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安康市宝林矿业有限公司,鼓励支持推动萤石矿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做大新型建材产业。以旬阳尧柏、平利金龙水泥为依托,加大新型干法水泥产品研发生产力度,扩大在水泥制品、蒸汽加压砌块等新型材料生产领域的运用。鼓励发展水泥基材料制造、新型墙体材料制造、隔热隔音材料制造、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依托汉阴中昌管业、汉阴佳佳乐陶瓷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管材,高档陶土、外墙砖、陶瓷瓦、广场砖、地板砖等建筑陶瓷,支持技术研发,拓宽陶瓷在机械、电子、化工、冶炼、能源、医学等方面的应用。依托昊晟东兴非金属矿、皓翔节能保温集团真石漆等龙头企业,加快新型墙体涂料、塑钢型材等产业发展壮大。支持汉阴县西汉新型环保建材、祥之瑞环保建材环保机制砂、旬阳市利民页岩砖制造公司等建材企业扩大生产。四是做深前沿新材料产业。以旬阳领盛新材料、华禾柏生物科技、中科纳米、鼎澈膜公司为依托,以吸附分离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纳米高分子催化剂、功能膜材料、氧化铝微球、包被氧化锌项目为带动,打造秦巴区域特色鲜明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五是做强光伏组件产业。依托白河红石绿能、岚皋金隆硅业、汉阴华海之峰等重点企业,深度开发石英石资源,加快引进一批硅料生产、铝型材支架、光伏电缆、智能配电柜、EVA胶膜、电池片激光切割等上游配套项目,聚焦行业头部企业,争取落地一批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光伏组件生产项目,拓展下游光伏发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打造光伏集采、“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制造和转化应用的光伏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三)聚焦科技创新再发力。统筹推进“三园联建、三化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建强顶天立地的创新平台,培育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营造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科研高校、重点企业及新型材料产业联盟,推动钒材储能产业技术孵化中心、西部锂电创新研究院等公共技术研发孵化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开展钒材储能、锂电新能源材料、钡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支持企业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从平台组建、小试研发、中试放大、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协同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技术链带动产品链的延伸和拓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依托安康高新区“钒产品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及领盛科技、华银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金属及合金纳米粉、高纯度非金属纳米粉等新材料研发生产。支持旬阳市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支持华禾柏生物科技、中科纳米等企业在工艺引进、产品提升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专项资金扶持。用活用好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重点产业链提升、“揭榜挂帅”等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新型材料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大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新材料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和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产品销售奖励等项目。加大对新型材料企业研发创新、品牌培育及产业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四)聚焦项目建设再发力。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有效投资。一是坚持精心策划谋项目。结合政策投资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我市实际,突出区域优势,分县(市、区)精准谋划一批新型材料产业补短板锻长板的延链补链项目,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既管当下又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坚持开放合作招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 “一号引擎”,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千方百计抓招商,大力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新型材料产业。对近年来招商引资的落地项目认真梳理,加强跟踪服务,推进建成投产达效。做好传统建材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坚持龙头带动建项目。以大项目支撑,以大企业引领,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支持旬阳市老龙沟功能新材料产业园重点项目、白河1万吨挤压型铝型材生产线项目达产达效。支持平利安得利公司深度开发纳米硫酸钡等中下游产品,加快2万吨高纯结晶硫化钠、年产20万吨高纯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支持金龙水泥技改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汉滨区关庙环保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汉阴年产10万吨电极糊和5000吨特种石墨生产线及碳基材料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年内投产见效。加快推进白河30万吨石英砂提纯、新型建筑材料加工、钒材储能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坚持园区承载上项目。依托安康高新区、经开区、工业集中区,培育发展区中园、园中园。支持安康高新区先进储能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纳米科技产业园、旬阳功能性新型材料产业园、平利硫酸钡及重晶石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建设。科学规划,按需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新型材料标准化厂房,同时加大园区内金融、物流、信息、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确保新型材料项目引得来、能落地、快投产。
(五)聚焦产业融合再发力。支持安康高新区、汉阴县、平利县、旬阳市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将新型材料确定为首位产业,着力打造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一是进一步加强“链长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产业链优化调整方案,加强对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发展策略,协调解决发展难题。二是进一步加强供需对接。以“链长制”为抓手,搭建新型材料产业链企业对接平台、产融对接平台,推动新型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供需对接,促进纳米氧化锌材料企业与橡胶、饲料、医药、陶瓷、化妆品等企业,硅矿石采矿企业与玻璃和硅深加工企业,反渗透膜和纳滤膜产业企业与污水处理、食品加工等企业,钒产品提取企业与金属钒企业,化工催化剂和功能分离新材料企业与环保水处理、食品物料类脱色等企业,开展供需对接,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主产业链+细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市内稳增长重点新型材料企业的跟踪服务与指导,重点关注大宗原材料的供需,积极帮助原材料上下游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鼓励企业间加强协作,组织供需企业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
(六)聚焦企业培育再发力。通过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催生企业“最大增量”,壮规模、扩总量、提质量。一是持续念好“增减降扶育”五字诀。“增”突出增信贷,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担保机构加大融资增信,引导金融机构降低申贷门槛、不抽贷、不断贷,推广建立应急周转贷做法,努力缓解融资难题;“减”突出减负担,深入落实惠企政策,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降”突出降成本,支持企业享受供电和租金减免政策,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成本管控,巩固清欠成果。“扶”突出强帮扶,加强指导帮扶,分类全面支持,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育”突出育主体,统筹推进“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坚持扶壮扶优、抓小放活,做多做强做优做大市场主体。二是持续推动聚合发展。以华银科技、博创宏远、睿智环保建材、尧柏水泥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鼓励产品同类、市场同向、要素互补的企业进行联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矿权和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三是持续培育创新型企业。本地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有资本进入新材料产业,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应用领域和服务模式创新等实现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产业链领航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七)聚焦人才引育再发力。通过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各类领军人才,增强新型材料企业发展最强活力。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以新型材料领域产业提质增效所需的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技术性人才、前沿新材料科研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复合型质量人才,面向国内外吸引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新材料产业领军人才。用足用好《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等支持人才引育的各项政策,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二是强化培养培训。大力吸引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安康设立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对安康新型材料企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对接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为企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环境建设。对市内现有的各类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提高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设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成长环境,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八)聚焦政策落实再发力。精准制定对接务实管用政策,着力缓解困扰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一是加大财税支持。顶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抓好中省市新近出台的组合式税费退、减、免政策解读宣传贯彻落实,推动系列助企纾困措施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政府各类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对新型材料产业的支持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好市级单位包联重点工业企业等机制,持续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二是加大要素供给。深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亩均论英雄”“交地即交证”等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支持企业按照需求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方式使用土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给予新型材料重点企业用电、用气等支持。三是加大融资支持。通过常态化的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型材料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型材料企业进行担保。制定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新型材料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更多融资。
(九)聚焦安全环保再发力。牢记“国之大者”,守牢安全生产和环保底线。一是切实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拧紧扣牢责任链条,周密安排部署、扎实督导检查、彻查隐患问题、跟踪督促整改。二是切实履行政治使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环境执法、差别电价等手段,引导企业树立清洁生产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和节能改造力度,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发展之路。三是切实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新型材料建设项目节能、环保的审批制度,坚持产业与环保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同步评估。坚决整治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十)聚焦营商环境再发力。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契机,全周期提升服务、全方位转变作风,推动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常态化联系企业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办事便捷度,切实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最优制度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一厅式”“一体化”和“一条龙”服务,在规划、用地、环评、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新型材料企业优先支持,政企同心协力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增强企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持续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利用好“陕企通”一站式民营企业服务和政策发布总平台,优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监管模式,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三是持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落实领导干部包联重点企业机制,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查处破坏营商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