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解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9日14时33分  
 

1.《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有哪些主要内容?

2019年8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自其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共8章33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等。第二章“领导体制”明确了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实施集中统一领导的主体及职责,规定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等。第三章至第七章规定了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程序,对机构编制事项的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监督问责等作出规定。第八章“附则”对解释、实施等作了规定。 

2.《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有哪些特点?

制定《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主要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

一是突出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根主线。《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作为党内法规体系中党的领导板块一部重要法规,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调整优化中央编委领导体制的重大部署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各项要求,强调了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机构编制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是为机构编制制度体系立柱架梁,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基本遵循。现有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主要是规范政府机关机构编制管理的,而且侧重于实体内容。在党内法规中,尚无一部全方位系统规范党领导机构编制工作的专门法规。《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统领机构编制领域的法规制度,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一套基本规矩,同时把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一些行之有效、带有规律性和长期适用性的成果固定下来。

三是侧重于程序性规定,注重与现有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是党的机构编制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侧重于明确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要求,明确党中央对各级党委(党组)、编委在机构编制工作中的领导关系,明确机构编制工作最基本的程序和要求,规范各级党委(党组)机构编制工作行为。同时,《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的程序性规定与现有党内法规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涉及机构编制的具体规定也是相辅相成、有机衔接的。

3.为什么要出台《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有何重要意义?

机构编制工作在加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制定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于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党管机构编制作出制度性安排,是统领机构编制领域各项法规制度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是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确定了机构编制工作的哪些基本原则?

机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机构编制工作一百问集中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机构编制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安排,有效实施党中央方针政策。

(二)坚持优化协同高效。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力求科学合理、权责一致,科学审慎设置党和国家机构,统筹谋划好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力求有统有分、有主有次,理顺党的领导体系和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之间的领导指挥关系,明确其他各个体系的职责定位,完善党和国家机构布局;力求履职到位、流程通畅,统筹干部和机构编制资源,提高各类组织机构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效率,构建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机构编制刚性约束。贯彻编制就是法制的要求,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录(聘)用人员、配备干部、核拨人员经费等应当以机构编制为基本依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快完善机构编制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并有效实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履行法定程序。

(四)坚持机构编制瘦身与健身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财政保障能力,管好管住用活机构编制,严控总量、统筹使用,科学增减,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妥善处理严控机构编制与满足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有哪些?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各类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的配备和调整,适用《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

各类机关是指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群团机关。其中,党的机关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工作机关;人大机关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行政机关包括各级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监察机关包括各级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机关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个民主党派的各级机关。

群团机关指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其机构编制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机关。 

6.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服从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机构改革、体制机制、机构、职能、编制和领导职数等规定,确保中央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根据规定的职责权限,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机构编制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设立机构编制委员会,管理本地区机构编制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明确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乡镇、街道的机构编制事项由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管理。 

7.《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对哪些机构编制工作环节作了规定?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第三至六章对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四个机构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规定了每个环节的基本权限、程序和要求。

动议是四个环节中的初始环节,指党委(党组)或者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部门,根据党中央要求和机构编制管理实际,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提出启动有关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调整意见的过程。

论证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其作用在于把好“政策关”,把党中央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有关要求体现贯彻到改革调整的具体方案中,为审议决定和组织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审议决定是机构编制决策的关键程序之一,在整个机构编制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决定机构编制事项时,应当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坚持民主集中、科学决策,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的各项程序规定,坚持机构编制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坚持按照规定内容进行议题审议,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决策的水平。

组织实施是将党关于机构编制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最终环节,主要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实施工作的领导体制、“三定”规定、建立请示报告制度、部门职责协调、编制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同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共享信息平台等内容。 

8.机构编制工作动议应当如何提出?

从权限上看。机构编制工作动议应当根据党中央有关要求和工作需要,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提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由党中央启动。地方各级党委可以提出本地区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动议,并组织力量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重大事项和超出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的事项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党委请示报告,上级党委同意后方可研究推进。地方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可以根据规定权限,对本地区相关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提出动议。各部门党组(党委)可以动议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编制、领导职数等事项调整,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根据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可以由部门决定的事项,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从程序上看。机构编制工作的动议应当由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各地区各部门提出机构编制工作动议必须符合党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和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应当充分论证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

9.党委(党组)和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决定机构编制事项时,有何要求?

从主要程序和基本权限看。审批机构编制事项应当按程序报批,严格遵守管理权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大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方案必须报党中央审议批准。各部门提出的机构编制事项申请,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重大事项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本级党委审批。需报上一级党委及其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的,按程序报批。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授权审批机构编制事项。地方党委提出机构编制事项申请,报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重大事项由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本级党委审批。地区或者部门专项体制机制和职责调整方案,由有相应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的党委(党组)审议批准。超出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的重大问题,党委(党组)在审议后应当向上一级党委请示报告,上一级党委同意后方可实施。

从议题审议程序看。凡属机构编制重大问题,应当由党委(党组)或者机构编制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委(党组)和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机构编制议题的程序,应当符合党内法规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到会人数、表决方式、通过方式和会议纪要等相关规定。

从议题审议内容看。党委(党组)、机构编制委员会应当主要就以下内容对机构编制议题进行审议:(一)是否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否符合党中央有关规定和机构编制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定;(三)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保障能力,能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否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除调整机构编制外的内部挖潜、购买服务等其他解决办法;(五)是否对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做好应对准备。 

10.什么是机构编制报告请示制度?

报告,是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呈报机构编制方面的事情和情况。请示,是指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就有关机构编制事项请求指示或者批准。

从纵向之间看。下级党委应当向上级党委报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机构改革、重大体制改革和职责调整等任务的情况,应当及时按程序报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权限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超出权限的应当按程序请示,重大事项报告党中央决定。

从横向之间看。各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报告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应当定期向本级党委报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重要事项向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报告。

11.什么是机构编制法定化?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编制就是法制,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指通过建立党内法规或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逐步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法规体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机构编制本身的法定化,即由党内法规或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二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定化,即用党内法规或法律法规形式规定机构及其职能、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的划分、机构编制管理程序、法律责任等。 

12.现行的机构编制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哪些?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是第一部全方位系统规范党领导机构编制工作的专门法规,是党领导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法”。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印发实施前,机构编制党内法规主要有三类:一是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央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对党委系统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内容作了专门规定;二是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部委党内法规和地方党内法规,如《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口岸检查检验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三是“三定”规定类党内法规,有党内法规制定权的党委或部门印发的有关部门或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现行机构编制专项法规有《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3部行政法规。其他一些机构编制原则性规定散布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中,主要是对各层级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作出规范。 

1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是什么?

指国家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政府职能、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制度中不合时宜的部分所采取的改进革新的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14.什么是机构编制评估?

机构编制评估,是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各类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客观评价的活动。其中机构编制事项通常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法治建设,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确定和调整等。机构编制评估是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率、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更好的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评估时机,机构编制评估可以分为事前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重在评估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论证机构编制事项时,应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合法合规性审查,重大问题应当进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研究论证过程中,对于重大问题,如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体制机制调整或标准规范等,且符合保密法规定适合听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意见的,应进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必要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

事后评估重在评估执行情况和效果。《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估,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这就明确了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结果运用等。一是评估主体,明确是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开展评估是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履行的职责。同时注重保障评估的客观性,视情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评、管理服务对象助评,并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二是评估内容,明确要评估机构编制审批后的贯彻执行和使用效益等情况,在挖掘部门瘦身潜在可能性的同时,引导部门健身、促进挖潜增效、优化结构,把编制资源用到最重要、最亟需、最关键的职责上,促进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尤其对新组建、调整的部门,要依据新“三定”规定,重点评估新增(调整)职责是否落实到位,需加强的职责是否切实强化,已取消或调整的职责是否完全落实,主体、牵头、配合类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履职效率效能如何、机构运行是否顺畅、编制配备是否合规等情况。三是评估方法,明确科学客观的要求,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材料调阅、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并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采集和分析研判,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评估。四是结果运用,明确要把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于评估中发现存在“吃空饷”、机构编制批复长期不落实、机构编制资源闲置浪费等情况,可考虑酌情核减或调整相关部门相应机构编制。收回的编制资源可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通过强化结果运用,切实打通机构编制管理前端和末梢,形成反馈机制,推动机构编制资源统筹和动态调整。

政策文件: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