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5号建议的复函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0日08时45分  
 

类别:B





安工信函〔2021〕92                                                                               签发人:许启政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5号

建议的复函


向选许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学习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工业企业任职多年,对安康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得切实中肯,提出的强化政府服务、制定培育计划、加强成长引导、提高创新能力、改善融资环境等建议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我们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小企业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始终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定不移推动改革,毫不动摇促进开放,中小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后劲逐步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3.6万户,其中,企业法人数近3万户,绝大数为中小企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政策抓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县均健全完善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一把手“亲自部署重要事项、亲自把关重大方案、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督察落实情况”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追赶超越发展、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去年以来,围绕应对疫情冲击影响,先后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九条措施”、促进市场消费“八条措施”、稳定新社区工厂“七条措施”,市级财政挤出3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市县两级统筹5200万元财政资金以发放电子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市场,有效助推了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市级财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基金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扶持资金,总额超过2亿元,其中,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资金由10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充分保障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二是聚焦项目抓推进。2017年以来,市上连续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年”“突破年”“攻坚年”系列行动,始终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来抓,坚持季度集中开工、重点项目巡查等有效措施,协同联动营造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项目建设氛围。强化项目建设服务,围绕“建桥梁、解难题、抓落实、优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科技型企业等包联制度,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建立包联关系、问题反馈、解决措施三个清单及问题化解台账,市政府对未开工和进展缓慢重点产业项目进行督查通报,凝心聚力为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排忧解难。推广企业法律顾问制和法治特派员制度,为全市188家中小企业、3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落实法律顾问。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双轮驱动,不断完善“144520”招商引资基本方略,先后借助“特色产品展示+重点项目推介”模式走进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十三五”累计引进项目1920个、到位资金3343亿元。

三是聚焦主体抓培育。聚焦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短板,深入推进“五个一批”,2016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每年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特别是去年在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影响的情况下,当年新增市场主体4.14万户,同比增长23.25%。精准靶向支持小微企业、新建项目进规入统,建立了由100户优质成长性中小企业组成的培育企业库,密切跟踪监测,实施动态管理,滚动有序推进,梯次扶持培养,提升做大做强能力,催化推动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尽快实现跃升。加大“五上”企业挖潜力度,“五上”企业总数2481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84户,均位居全省第四。强化骨干民营企业培育壮大,分别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35户、69户和64户,9家中小企业入围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长兴集团跻身全省民营企业50强。

四是聚焦发展抓创新。主要依托普瑞达、北医大、华银科技等民营企业,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5个,建成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院士工作站、51家市级专家工作站,基本实现了“一主导产业一院士站”。自2016年起,连续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和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4家,入评国家级科技型企业225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华秦储能、普瑞达电梯、富硒产品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目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65户,省级质量标杆企业8户,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57个,开发陕西省重点新产品30个。

五是聚焦融资抓纾困。创新“金融顾问”“首贷促进”“监测评估”三项机制,从金融机构选派金融顾问驻企,分别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陕南循环贷”“富硒茶叶贷”“惠农富硒贷”“秦巴呼叫贷”等信贷产品,其中建行安康分行推广“新社区工厂贷”,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肯定推广。成立了融资担保实力居全省前列的市级财信担保公司。尤其在疫情期间,四批次累计向全市金融机构推荐企业资金需求信息231户24.3亿元,先后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20余场次并落实融资协议16.5亿元,向省工信厅推荐53户重点制造业融资需求21.7亿元,落实两批次规上工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资金366.7万元。

六是聚焦要素抓优化。强化载体建设,将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全市19个省级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入驻中小企业2329家,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总面积363万平方米。按照“政府建平台、平台聚资源、资源找企业”的服务思路,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先后吸纳5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有效期内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分别为1家和8家。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2018年以来13户中小企业和8名企业家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和非公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商事制度改革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不断做精做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资源阳光交易”“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三大服务品牌,“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招牌得到持续打造。

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较大差距和诸多困难,这将是我们当前和“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根据您所提建议,结合我局职能,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项目关键作用。围绕富硒产业、新型材料、旅游康养、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纺织丝绸、电子线束等产业,谋划一批达到“对上可争取、对外可招商”标准的项目。创新“招商引资+产品推销”成功模式,跟进推动购销协议兑现,确保每年外出招商推介不少于4场次。

二是夯实园区承载基础。持续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思路,打造5-6个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特色园区。始终把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统筹园区发展的“牛鼻子”,“十四五”期间新建厂房300万平方米,力争达到500-600万平方米。

三是加大创新转型力度。参与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小企业创研发中心150个。通过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民营国有配套协作、军民融合等方式提升转型升级水平,培育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100户。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确保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户。

四是有效缓解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无还本续贷等投放力度,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户数实现“双增”目标。推动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担保费率控制在1%以内。

五是提升涉企服务质效。围绕“一法一条例两意见”,扎实抓好政策落地落细,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强化政策叠加效应。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机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服务等功能,确保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达到1家和10家,力争县区和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

六是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梳理摸排并发布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清单,通过网络发布、外出招聘等方式,推动实现民营企业人岗有效对接、精准匹配。围绕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每年至少举办1期全市民营企业家或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

七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减税降费、中介机构收费清理、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降低成本等工作。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充分倾听民企心声。继续实行市级领导主抓产业、市直部门帮联企业制度,“一对一”跟踪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推进一批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十分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付出和关心,敬请继续关注支持并提出宝贵建议。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8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安康市工信局非公办 321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