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9日14时51分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

(基础知识篇)


【编者按】: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秋冬季传染性疾病高发期也即将到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为进一步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提升个人防护能力,营造群防群控、科学防控的良好社会氛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收集整理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渠道广泛宣传,不断夯实疫情防控基础,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和“德尔塔”毒株?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德尔塔”毒株是由新冠病毒 B.1.617.2 变异株进一步变异形成,最早于2020年9月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传播至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新冠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我国近期多地疫情也均与“德尔塔”相关。


二、新冠肺炎的主要的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 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 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
  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三、“德尔塔”毒株有哪些特点?
  1.传播速度快:防控稍不及时,呈跨省传播。
  2.传播能力强:潜伏期和传代间隔均有所缩短。
  3.病毒载量高: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病人呼出气体毒性大。
  4.症状不典型:早期发热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味(嗅)觉减退、轻度肌肉酸痛等。
  5.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发展为重症,转阴时间长。


四、新冠肺炎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新冠肺炎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和流感,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大多数人会出现肺炎,且重症比例高于流感,而感冒和流感患者只有 在治疗不及时或极个别情况下才会出现肺炎。
  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还在不断 深入,可以确定的是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容易造成人际传播,由于人群对它普遍缺乏免疫力,在人群密集场所极易暴发流行。此外,新冠肺炎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只要防控措施 落实不到位,随时存在流行的风险。


五、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什么?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六、新冠肺炎和“德尔塔”毒株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七、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 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八、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细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而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病毒又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九、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十、应如何正确洗手?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 20 秒: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
  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 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
  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放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 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 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4.用流动水将双手冲洗干净。
  5.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6.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十一、外出不方便洗手时怎么办?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含 75%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将消毒剂涂抹双手,持续揉搓 15 秒。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应足量使用,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等消毒剂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剂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十二、如何选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做到科学选戴口罩,既达到防护效果,又避免资源浪费。
  1.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3.建议公众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十三、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通常情况下颜色深的一面朝外。
  3.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十四、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普通公众使用过的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 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十五、为什么要保持1米社交距离?
  呼吸道传染病大多通过飞沫近距离传播,因此,为了预防呼 吸道传染病,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交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即为社交安全距离。保持社交安全距离不仅能降低新冠 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风险,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十六、室内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
  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 含量,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每天早、中、晚均 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短于 15 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不要对着窗口直吹,避免受凉。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十七、常用的家庭消毒方式有哪些?
  在家庭中,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面等家人经常接触的公共物品表面,要经常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或清洗,一般不需要消毒。必要时(如家中有身体状况不明客人来访等)进行消毒。
  主要的方式有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
  煮沸消毒主要用于对餐具、水杯的消毒,先将物品洗净,再 放入沸水中煮(蒸)10分钟。
  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物体表面,达到消毒的目 的。家庭一般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和含醇消毒剂(如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餐具等的消毒,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褪色作用。含醇消毒剂乙醇含量为70%-80%,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十八、出现发热症状如何就诊?
  发热患者就诊时,除遵守外出就医要求外,还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到发热门诊就诊,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陪同人员也要注意做好防护。
  就医时,应如实讲述患病和既往就医情况,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和居住史、与可疑人员的接触史等。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