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山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3日08时38分 |
秋高气爽,淑河村满山红叶,美妙绝好。河水流淌,树木倒影,格外迷人。
临近傍晚,村民刘明军从野猪养殖厂骑着摩托车回家。年近50岁的刘明军是安康市平利县大贵镇淑河村的村民。几年过后,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标兵,刘明军一家发生了翻来覆去变化。他告诉我们,五年前从山上跑下来一条小野猪,他抓住后养着玩,经常把小猪牵着看野猪爱吃啥,了解其食性。然后,慢慢将野猪养成种猪,用本地土猪杂交,打造“野猪+家猪”特色养殖,出生的“二代”、“三代”仔猪,抗病强、食性杂、瘦肉多,如今已成为特色养殖品牌。去年贷款3万元,修了9个猪圈。今年,卖猪仔32头,喂6只鹅、21只鸡、9条肥猪和母猪,总收入6万多元,除去饲料钱,净收入近2万元。如今,女儿大学已毕业并已工作。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不仅环境好了,路也通到家了,产业发展让大家腰包鼓起来了。”
说起淑河村上变化,大家真是高兴。“环境改善自不必说,群众收入也提高了,关键是有好的村“两委”班子带头人,党员干部干劲十足,我们村有了新景象。”一旁同我们拉家常的村民吴永财说。
闲聊间,大家不免忆起四年前的旧光景。“当时我们村,破烂路、破烂房、破烂家,破烂景象跟本不能同现在比,坑坑洼洼路,晴天都是泥,雨天没法走;产业没有,大家为生活发愁。”村民陈永友说。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小刚告诉我们,“5年前的淑河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234户733人,贫困人口就占322人,贫困发生率46%;全村没有产业,基础设施就是一条破路;夏天,河水经常冲毁庄稼,是个实实在在的深度‘贫困村’。
“在那种情况下,镇党委派我去驻村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我心里其实也没底。”作为大贵镇党委副书记,当时汪涛心里忐忑不安,他明白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要想村子发展,必须变压力为动力。
进村伊始,汪涛便以建强村“两委”班子为核心,并顺利充实和优化。“县经贸局派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镇村包联干部,大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心齐了,劲拧到一起了。”汪涛说。
近几年,在村“两委”和党员的带领下,淑河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美丽山村羽化成蝶。平利县经贸局长刘永清到村调研后,同村“两委”班子商定,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模式,用工业理念打造现代农产业,先后支持60余万元,确立了“4个500”产业发展目标,即“种植500亩魔芋,发展500亩茶叶,喂养500桶蜜蜂,养500头猪。”今年,已产蜜2300公斤,魔芋10万公斤,猪400多头,500亩茶园已建成。新修好公路、油返沙路8.4公里,连户路、河堤路1.6公里,河堤2.66公里;新建桥和维修桥5座。同时,产业和村容村貌建设同行,“诚孝俭勤和”民风盛行,涌现出“只手擎起一个家的方永平”、“20年如一日照顾养父母的尧远发”、甘愿吃亏扶贫干部叶伟等数十名先进典型。
看着致富有门路,村民们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从2019年春天始,淑河村水泥路边就播种下花种,春夏之际,鲜花盛开、鸟语花香。2019年底,淑河村贫困发生率从46%下降到1.5%,实现整村脱贫“销号”。
走在新建的产业路上,第一书记钱昌维信心满满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