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361号提案的复函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8日07时55分  
 

类别:A



安工信函〔202097                                                                                    签发人:许启政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361

       


史正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落细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361号提案)收悉。《提案》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感谢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现结合我局职能,就相关具体问题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情况。今年疫情发生后,市政府迅速出台《安康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制定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等九个方面的支持措施,市级财政挤出资金3000万元,用于防疫物资调度、对参与应对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贷款贴息支持。人行安康中支迅速制定了《关于扎实做好金融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市金融防疫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牵头制定了《安康市金融领域贯彻应对疫情防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精神实施方案》,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十二条工作措施,引导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市人行、市金融办、市工信局联合向金融机构推送三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200户,贷款支持超过7亿元。人行、发改、工信、金融、工商联等政府、政协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合举办政策解读、银企对接、产品推介等各类会议(活动)4次,参会企业界代表600余人次。筛选并建立了全市稳企业保就业企业名单库,推送首批1307家企业,督促银行主动对接融资需求。

市工信局历来关注企业融资问题,精心组织开展企业贷款需求信息调查征集推介、提出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建议、实施中省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实施政策性贷款贴息等等工作。2019年配合市金融办开展政银企对接四次,其中产业全覆盖融资需求征集对接2次,医药企业、茶业企业融资需求征需对接各1次。累计征集到融资需求358项,涉及276家工业企业,需求资金总额共计56.33亿元。今年,分别与西安银行、长安银行、邮储银行、中行、建行、工行六家银行建立“抗击疫情、扶助小微”复工助力专项融资保障对接机制。分批累计向市人行推荐企业资金需求信息23124.3亿元。联合市财政局积极落实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缓解贷款难题。2020年落实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900万元。

市财信担保公司着力于打通融资通道,延长贷款期限,担保功能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290户企业,357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20.5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服务,支持企业42户,金额4.04亿元;出台减、免、缓收费措施,为企业节约成本4760余万元;降低反担保要求,帮助169户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加强银担合作,与7家金融机构签订风险分担协议。

今年上半年全市信贷投放力度不减、增速不降、结构优化,为安康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923亿元,较年初增加67.8亿元,同比增长11.06%,同比多增12.58亿元,已连续9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中企业贷款成为贷款增长的绝对主力,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8%,高出各项贷款增速6.94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效果进一步凸显。

(二)政府欠债清欠工作情况。自去年11月份以来,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批示并安排部署,市政府党组扩大学习会议2次组织学习中办、国办45号文件和强调清欠工作,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全市清欠工作,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下发《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方案》,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督导组,建立由市工信局牵头,市财政、国资和各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市工信局安排专门科室专责人员全力以赴,动用检查、督查、考核等手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根据核定情况,全市排查出欠款单位74个(市本级部门8个,县区政府部门62个,政府平台公司4个),拖欠账款总金额为75588.65万元。截至去年12月底,已偿还金额64829.93万元,清偿率为85.77%。其中,市级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欠款13070.27万元,已偿还金额8632.90万元,清偿率为66.05%;县区欠款33532.59万元,已偿还金额27721.22万元,清偿率为82.67%;政府平台公司欠款28985.79万元,已偿还金额28475.81万元,清偿率为98.24%。截至去年12月底,我市无零报告和零清偿县区,零清偿的拖欠单位已全部消除;无分歧的10万元以下账款总计109626.49万元,已全部清零;无分歧的100万元以下账款总计2096728.22万元,已清偿5646.42万元,清偿率为83.92%;拖欠上市民营企业账款总计1747.38万元,已清偿747.38万元,清偿率100%,超过全市清偿进度14.23个百分点;所有县区均实现清偿进度过半。截止6月底,清偿欠款5095.77万元,清偿率47.36%500万元以下无分歧欠款全部清零,除石泉、平利、旬阳和市财政局外,其他单位均提前完成清零任务,全市无新增拖欠账款发生。

(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从2016年启动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在全市重点扶持 10 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 40 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扶持发展 200 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相继印发了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基本成型。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经认定的市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3万元科研资金补助;对新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补。组织开展了市直部门包联科技型企业工作,在全市组织50个市直部门、中省驻安单位,对5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包联帮扶,力争通过企业包联,促进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研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2019年《安康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突破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新建成且取得科研成果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分别给予不超过100 万元、20万元科研奖补。

市工信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了《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全市工信领域系统开展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截止2019年底,全市创建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12个,其中创建陕西省企业技术中心6个、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57个、安康市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49个,获省工信厅批准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

(四)培育安康富硒特色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初步形成了精制茶、魔芋、猪肉、包装饮用水、方便食品等10余个门类的产业体系,富硒产业成为我市最为靓丽、最有特色、最具代表的产业名片。2019年,全市规模富硒食品企业达239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户数的32.5%;富硒食品产值达544.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8.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3.6%,高出工业总产值增速4.5个百分点。据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

总结我市富硒产业阶段性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经验。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形成工作合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富硒产业发展,近年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因地制宜做优做强有机、富硒等区域特色产业;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分别作出了支持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政策安排。招引了一批企业来我市投资富硒食品重点项目,安康高新区、汉阴、石泉等县区积极推进,相继引进建设了一批富硒食品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我市富硒食品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发展氛围日渐浓厚,资源优势正在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化。二是完善体系规划,强化政策保障。按照“大产业、大配套、全产业链”思路,相继出台《安康市富硒产业总体规划》《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富硒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金融支持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富硒龙头企业培育方案》《富硒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等规划和系列政策文件,从陕南循环发展切块资金、市级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市级资金项目中,优先支持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硒产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颁布了《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为依法保护富硒名优产品知识产权,维护良好的发展秩序,推动富硒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加强基地建设,筑牢产业基础。以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一县十镇百园”示范工程,着力推进生态富硒循环产业园建设。截止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富硒食品产业基地520万亩,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107个,其中省级园区36个、市级园区398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富硒茶100.8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富硒魔芋40.2万亩,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均占全国七分之一、全省第一;富硒核桃186万亩,全省第二;安康被全国魔芋协会认定为“全国富硒魔芋产业第一市”,富硒魔芋“安康模式”在全国推广。同时,省粮食局在我市汉阴县、岚皋县分别建立富硒油菜、富硒大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安康国家级高新区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全国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相继建立了“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等四个“国字号”科研机构。十三五以来,实施富硒重大科技项目46项,申请专利6项,转化科研成果10余项,孵化富硒产品加工企业46家,培育富硒产品品牌34个,研发出硒香茶、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硒陶等富硒新产品80余个;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攻关,制(修)定《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富硒腊肉》《富硒魔芋栽培技术规范》等各类标准48项。其中修订的富硒茶行业标准已通过国家行业标准评审;富硒猪肉国家行业标准进入修订评审阶段,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五是深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4户,市级211户,开发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肉制品、富硒粮油、富硒山野菜、富硒饮用水等70多个品系。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含“硒”商标41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1200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件,32户企业和38个产品获得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品专用标志认证成功注册“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和“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安康富硒茶以29.9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居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位;真硒水”被确定为我省对外接待用水,富硒包装饮用水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富硒魔芋系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3,成为陕西省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出口创汇农产品;桑葚果酒等一批富硒蚕桑副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富硒粮油、富硒果蔬、富硒食用菌等生态富硒产品走俏市场。六是加强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市场。近年来,按照市政府“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部署要求,积极组织富硒食品企业参加省政府、省工信厅举办的陕西名特产品走进南京、烟台、昆明、杭州、济南等系列展销活动。相继组织我市重点富硒食品企业在西安、上海、深圳、重庆、天津、乌鲁木齐、武汉、沈阳、成都、宁波等地举办了陕西省安康市名优特产品展暨重点合作项目推介会近百场次,在省内更是多次举办富硒食品、包装饮用水等专场产销对接活动。系列促销活动充分展示和宣传了安康的富硒食品,提高了安康富硒食品的知名度。

二、下一步落实建议的工作措施

以上,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政府欠债清欠工作、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富硒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情况。可以说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对促进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照您的建议,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相关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经济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目标。

一是继续加强与人行安康中支、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内各银行机构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各项工作,加强政策宣传,促进政策落实,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对有合理资金需求,经营前景较好,风险总体可控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二是加强协调争取,力争富硒产业发展能列入陕西省,乃至工信部“十四五”规划之中,为安康富硒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政策机遇。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争取逐步提升政策力度,深化实施企业创新工程,继续鼓励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或联合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实现创新发展。重视开展市内中小企业产品技术需求的服务工作,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省市内大型国有企业科研平台牵线搭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清理政府欠债工作总体部署,确保年内完成清欠任务。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利用既有工作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加强治理,确保不出现新的政府性欠债。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92



联系单位及电话:市工信局科技创新办公室 321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