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2日01时48分 |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带来新一轮工业化热潮,正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时期的安康工业,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我市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一、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市主动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政策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937.3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7.4%;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21.2亿元,同比增长17.6%,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791.31亿元,同比增长17.4%,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6%;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12.4:55.3:32.3,工业化率上升到42.3%,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工业总量不断扩大,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多项指标创优争先,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还面临不少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转型升级缓慢,龙头企业乏力。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的低端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工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步履缓慢。大多数企业均为中小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对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不强。
(二)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我市现有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且产业链条较短,大多处于初加工和中间原料阶段,有产品缺品牌,附加值低,急需提质升级。
(三)要素支撑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大宗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工业投资持续低位排徊,缺乏战略性、支撑性的新建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增长难度加大。
(四)信息体系缺位,两化融合不深。信息化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信息化人才匮乏,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普及滞后,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还没形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尚需健全。现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强,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对制造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距离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相差尚远。。
三、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安康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发展大势上看,信息技术正处于融合集成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大时代,这也给欠发达地区带来弯道超车和快速发展的机会。从政策层面看,随着中省市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主体的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将极大激活;加之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金融扶贫创新试点和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工业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扶持;从交通条件看,随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升配套能力的区位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从资源优势看,虽然矿产业受到市场、生态、环保制约,但健康的富硒产品、优质的天然饮用水、丰富的生物资源将会成为安康工业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为此对安康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牢牢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一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以提升、转型、优化为方向,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高端,使它们成为引领升级转型、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二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中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契机,结合安康产业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引领、重点突破、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培育发展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密集、带动作用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战略新兴产业。三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二)抓创新驱动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深入贯彻中省市关于加强创新驱动的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安康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一要加强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技术和产权为纽带结成战略联盟,构建科技创新同工业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相关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劳动同利益回报对接的技术创新转化体系。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等创新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促进企业由生产单一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制度,提升创新投入比重,增强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要强化创新人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强院地合作,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优秀工业文化,柔性引进一批领军拔尖人才,培育打造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工业文化支撑。
(三)抓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必须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设施的共享共用。大力实施宽带安康战略,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二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强化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和系统应用水平,全面推进传统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改造,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和关键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矿山,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三是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我市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定位,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积极争取中省相关数据中心在我市规划布局,加强与高校及太极、中兴、华为、浪潮、东软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研发适合我市云计算解决方案,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力争实现全市统建一张网,一个市民一张卡目标。四是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贯彻落实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提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ERP、MES、PLM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建立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鼓励更多企业成为陕西工业云用户,促进企业信息化效能倍增,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抓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工业快速发展。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追赶超越的生命线,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服务工业发展大局。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协会、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介咨询、技术服务、信用担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县区、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用足用活中省市出台实施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用好产业基金、协调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指导,解决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深化合作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合作,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对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三是持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转变作风,创新优化服务,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打通“肠梗阻”,做好“最后一公里”的贴身服务,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依法从严从快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释放市场活力。四是加强包联帮扶,助力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实施好市级部门包联重点工业企业和全市工信系统“百名干部帮百企”活动,围绕旬阳烟厂、陕汽旬阳宝通等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实施“一个部门包联一户企业”和“一企一策”的办法,通过领导包挂、部门包联、干部帮扶、一抓到底,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龙头企业率先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