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半边天”是怎样生成的?——安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1日02时06分  
 

 

近年来,安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的确令人欣慰。

至今,安康市政府已经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据我省统计局核算数据显示,安康2015年度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418.93亿元,占GDP 54.2%,较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超计划1.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居全省首位。其中,非公工业贡献突出,完成增加值209.2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4.0%。“十二五”,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净增6.34个百分点,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非公经济的主体。“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年均新增企业1.42万个,年均新增从业人员3.35万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5.20%。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小企业12.35万个,从业人员47.9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763亿元,同比增长19.92%。目前,安康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发展局面,已占据全市国民经济的“半边天”。

安康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他们依靠的是什么“法宝”?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政策宣传“驱动”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安康不是一句口号。为了抓紧抓好这一政策机遇,强化措施引导发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劳密产业、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富硒食品、山林经济等政策,去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为落实主体责任,将衡量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市对县区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夯实县区政府的发展责任;年初召开专题会议,半年开展专项督查,季度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了解发展情况,找出突出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有了好的促进政策,如何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就要加强宣传。”安康中小企业促进局副局长卢浩说,事实证明,政策措施和宣传推动在此项工作中起到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在宣传方面采取很多措施。在网站上设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栏,及时公布中省市非公经济发展政策;编制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汇编,印制成册免费向企业和创业者发放;长期与安康日报合作开展“循环发展、工业强市”征文,及时反映非公经济发展动态;与安康电视台合作开办了36期“青年创业汇”电视专栏,与广播电台合作,开办了30期“创业创新风采录”电台专栏,定期宣传创业典型,同时,激发社团活力,其中市青创协会自代管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以来,在开展行业自律、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所营造的浓郁氛围,不断激发安康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情。

完善服务“助推”

“抓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安康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法宝。

在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方面,他们督促各县区设立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截至目前,2户国家级窗口平台实现互联互通;10家社会化服务机构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平台;先后确认22家市级重点社会化服务机构给予重点培育。

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他们成立了企业减负办公室,先后开展了涉企收费清理,建立了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及时公布陕西省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充分发挥维权投诉中心职能,及时受理投诉事项,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深入贯彻稳岗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失业保险进行补贴。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简政放权激发活力为重点,建立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去年以来,市级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陆续公布,“三证合一”、“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制度全面落实,新增市场主体1万余户。

在对企业的融资服务方面,创新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召开银企对接会10场次,帮助企业融资20余亿元。并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实现了互联网融资新突破,有5户企业在Q板挂牌,1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翼龙贷等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成功融资1.3亿元。

此外,他们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劳密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2015年,市财政又设立500万元创业就业基金,用于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创业一次性开业补贴、启动资金扶持和表彰奖励。

培育帮扶“壮大”

“多举措培育帮扶”是安康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第三个法宝。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他们通过培育梯队企业和对规模企业重点培育帮扶,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截止去年底,全市培育发展市级成长梯队企业200户,其中99户成功申报为省级成长梯队企业;全市新增规模企业70户,超当年目标任务25户。

强力推动企业帮扶,实行市级部门包联重点工业企业制度,将包联任务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去年,全市各包联单位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30户包联企业实现产值136.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3%

通过组织开展名优特色产品促销推介活动,帮助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去年,他们成功举办名优特色产品走进天津、新疆、榆林等6场外地推介活动,在本地举办2场产品展销活动,先后有400余户工业企业参加活动,签约产品供销合同22个,签约金额2.2亿元。

他们还采取三项措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入企服务;二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分别有2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质量标杆和转型升级示范企业,17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加强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2家单位获批为国家示范基地和省级孵化基地。

此外,他们加快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去年,全市19个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707.2亿元,同比增长26.22%,实现工业总产值639.4亿元,同比增长25.64%;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17.92万平米,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96亿元,入园千万元以上企业个数58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