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相得益彰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0日15时08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问题,着力实现“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描绘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蓝图。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要做好产品、做靓品牌、做大企业。实施“产业升级、龙头带动、催生企业、园区建设、两化融合”五大工程,实现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筑牢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坚实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促农。农业产业化就是用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化理念改变生产组织和生活方式,其实质也是把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发展涉农产业促进农业种植。围绕葛根、杜仲、玄参、厚朴等优势中药材,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秦巴药源基地,着力建成一批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扎实推进以卷烟制造、富硒茶叶、植物油、屠宰及肉类加工为主体的富硒食品产业,带动烟草、茶叶、油菜、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促进畜牧养殖;不断加快茧丝绸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工厂化养蚕,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带动农民兴桑养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对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向目录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抓住国家发展实体经济、东中部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扶持壮大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聚集人口、改善民生。壮大相关产业反哺农村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肥料、饲料和装备支撑,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为移民安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壮大龙头企业富农。抓产业,重点是抓龙头。通过龙头引领,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农民互动。广泛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机制,实现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循环产业联动。鼓励相关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打造循环产业链。在实现吃干榨净、物尽其用的同时促进农村发展、社会进步。

扶持小微企业惠农。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也是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创业、实现农村稳定的重要抓手。以小微企业惠农,营造环境促创业。在全市已有的116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壮大社会化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为农民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减轻负担促成长。

建好工业园区强农。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是各地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群众就业增收的带动区。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效用,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加快两化融合兴农。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效率,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的空间,只有将信息化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电子商务。在方向引导和业务培训方面下力气,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借助淘宝、京东、1号店等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支持安康特色产品走出陕西,走进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市场,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快促进农业信息化。大力推广白河的信息化建设“五进模式”,进园区、进企业、进合作社、进产业大户、进家庭,搭建交流平台,填平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三是以信息化打造新型农民。督促指导电信运营商配合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网络培训体系,突出“实际、实用、实效”,加快培训工作进度,培育一批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的新型农民,加大宣传推广安康的力度,打造秦巴明珠、生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