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工业发展新突破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7日08时37分  
 

 

项目建设是投资的载体,是后发达地区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安康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一工业发展“牛鼻子”,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 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安康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第一抓手”,把投资拉动作为“第一驱动力”,以调结构、壮大支柱,培植后劲为重点,以优质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启动和扩大民间投资为主攻方向,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出台政策,支持服务,集中力量抓好以项目建设促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9.74亿元,实施重大项目100个,白河专用车和商用车、旬阳球磨铸件 、陕煤富硒矿泉水、汉滨众辰机芯、平利凯瑞斯服装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通过这些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量扩张。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34.82亿元,增长3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32亿元,增长24.8%。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93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11户,过10亿元的企业3户。形成了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0.54039.5调整为15.0:53.2:31.8,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41.1%,工业强市快速推进,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二、主要做法

1. 营造环境聚合力。全市上下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首问制和包抓制,采取限时办结、收费公示、服务承诺等办法,简化项目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转变了政府职能,增强了服务意识,做到了“少干预、多服务”,“少设卡、多铺路”,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2. 争取资金添动力。针对我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全市上下在依靠自力更生搞建设的同时,始终把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作为改善基础条件的主要途径。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准确把握投资导向和扶持重点,加大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超前谋划项目,千方百计申报立项,争取了一批国家和省上扶持资金,实施了一批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装备水平。

3. 招商引资借外力。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我市的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利用各种招商节会和采取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外出考察招商等多种形势,抢抓一切可以利用的商机推荐,发布、联系,洽谈、签约项目,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和领域。2013年签订招商合同项目188个,总投资355.89亿元,完成到位资金267.87亿元。同时,狠抓项目建设的跟踪落实,不断健全完善招商项目工作机制,积极为投资客商提供全程服务,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进程。

4. 民间投资激活力。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成份,也是投资建设的主体。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组织各级领导和非公经济人士外出考察学习,放开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及其它行业和领域,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了最大优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者加大投入,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2013年,全市民间完成制造业投资90.5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70.6%,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 精选项目挖潜力。全市工业系统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了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建立了政府引导、计划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项目储备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方向的调整和我市的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以及外商投资需求,立足比较优势,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信息,公开征集项目,扩大项目来源,在此基础上,按照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要求,充分挖掘项目储备潜力,精心筛选、策划、认证、包装项目,建立工业项目库,使整体项目的数量,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同时,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安排部分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从而切实增强了储备项目与国家投资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加快了全市项目建设的进程。

6.园区建设凝聚力。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的园区建设都已基本拉开,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全力扶持工业园区建设,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实现园区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从集聚向集群的转变。通过加快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市的各类主题园区更是在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资源共享等方面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安康高新区、旬阳生态工业园区被确定为陕西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市13个县域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3.1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规划用地面积60.84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建成面积26.4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915户,实现工业产值375.8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9.65%。近年来,我市以标准化厂房为突破口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标准化厂房14.61万平方米,全面标准化厂房存量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园区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近年来,我市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项目建设融资难度加大。工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银行投放更加慎重,放贷资金不断缩减,对工业后续发展的制约程度在逐步加大。二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基础设施项目多,竞争性项目少,尤其工业上缺乏高新技术项目和精深加工项目,大型骨干项目和延伸产业链条的税源型项目严重不足。三是项目前期工作仍有差距。项目储备总量不足,深度和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由于缺乏研究、策划、包装项目的专业人才,不能深入地研究我市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趋势,提不出具有开发前景的高新项目,致使没有更多更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者。

三、今后工作

1. 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责任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投资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包挂制、招商引资考核制,特别是对全市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办法,年初制定责任,年中抓督查,年底抓考核,用责任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干部抓项目的积极性。

2. 认真谋划,切实加大项目建设规划工作力度。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变化,高度重视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拓宽项目开发渠道,制定出台项目储备开发和有偿征集办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行项目研究,策划开发项目,扩大项目来源。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重点,策划一批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劳动密集型的项目,策划一批节能降耗,有利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同时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报批、争取和引资工作。

3. 拓宽渠道,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一是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省上投资的力度,准确掌握国家投资信息,力求吃透政策,抢占先机,对号入座,超前挤位,赢得投资。二是加强银企合作。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积极向银行推荐大项目、好项目,邀请银行全程参与项目的策划、考察、论证及建设等工作,使项目与银行直接对接起来,扩大信贷使用额度。三是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放开民间投资领域,降低民间资金进入门槛,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空间,依靠民间投资推动项目建设。四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与社会全面招商、部门专业服务招商与市场主体主动招商、节会集中招商与经常性联系招商的办法,立足资源优势,加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500强企业,央企及省属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做好项目的对接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4. 强化服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工业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兑现奖励力度,尤其在土地供给,规费征收、行政审批、证照办理和信贷支持上,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激励和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收费公示、一站式服务等服务,认真解决行政乱作为和行政不作为的问题,严厉杜绝各类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办公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园区的软硬件环境,提高聚集辐射功能。

5. 加强管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建立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半年总结的办法,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及时分析研究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以确保项目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