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10万中小企业破浪扬帆再启航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5日21时34分  
 

 

编者按: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是技术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2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增强发展信心、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推动创新发展、支持开拓市场、强化经营管理,促进集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8大方面提出29条支持政策。当年省政府《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两年时间已然过去,我市在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向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从昔日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到如今蓬勃发展的10万余户中小微企业,历经多年阵痛,安康的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悄然成长,迅速成长为一支新型而强大的力量,日益显现出强劲的活力与深厚的潜力。

据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发展中小企业10.6万个,吸纳城乡就业人员39.78万人,上缴税金35.8亿元,提供劳动者报酬79.22亿元,企业自身实现营业收入1149.33亿元,完成总产值过千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7.86%提至目前50.92%,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为安康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经济发展、力保国计民生、转型提质增效。从2010年至今,全市中小企业围绕“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搭乘全市经济快速循环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华丽转身”。这一转身背后,正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提高服务效能,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借助市场之力推动企业自我更新的健康发展之路。

 “放水养鱼”激活中小企业

作为我市市场主体和竞争实体的中小微企业,涵盖各类所有制形式,广泛分布于一、二、三产业,是安康经济发展活力之源,潜力所在。

近年来,我市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抓大不放小”,积极搭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财税支持、提供精细服务为一体的帮扶平台,“放水养鱼”激活了10万户中小企业发展潜力。

尤其自2011年开始,省政府将各市及县区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纳入单独考核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山林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统筹安排全市小微企业发展。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推进商标战略、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意见和通知,从品牌建设、优化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建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法律顾问团,组建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机制,有效整合财政、金融、司法等社会资源,市级服务平台已启动运营。同时在财税支持上给以最大力度。据统计,2012年全市国税系统共计减免退税11685万元。全市地税系统减免税款总计2406.03万元,其中对个体经营户减免税款13万元,对企业减免税款2393.03万元。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自2007年省级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以来,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2亿元,2013年到位扶持资金9000余万元,惠及企业近百户。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同时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减免清理涉企收费,全力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

3年步履维艰,3年成果丰硕。3年来,年均新增企业1600余个,其中工业企业400余个,规模工业企业60余个。年均新增个体工商户1.2万余个,其中个体加工户1300余个。

伴随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市经济总量持续走高,全市中小企业呈现经营结构多样化、成长发展链条化、带动作用多元化等特点。因工作突出,不久前市政府在省政府单项考核中被授予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第一名。

破融资难题解企业之困

长期以来,我市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原因,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仍旧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首要难题。

为此,近年来我市通过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小额信贷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信用担保服务、规范融资服务管理等方面,极大缓解了全市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流动资金难题。

2012年夏,作为安康本土品牌,“龙王泉”商标在金融部门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顺利通过商标权质押贷款获贷200万元。

20134月,汉滨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依托安康市众信金融仓储公司库存产品质押金融仓储平台,为一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发放我市首笔金融仓储融资贷款800万元。

正是通过这些新的融资贷款方式,极大促进缓解了我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贷款难题。各类金融机构以服务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为重点,创新金融信贷产品,着力发展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2013年底,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25.72亿元,较年初增29.16亿元,同比增长28.09%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力资金保障。全市14家小贷公司2013年贷款余额达9.72亿元;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年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96亿元,累计贷款担保55亿元,在保余额23.2亿元;全市典当行贷款余额达1.84亿元。

在融资服务管理上,我市还建立经济金融运行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评价考核机制、金融业发展监管机制等,全力加强金融服务。

通过定期征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2013年我市征集68户企业资金需求20亿元信息,及时推荐各金融机构。通过政银企座谈,8家银行机构与市工信局签订服务中小企业战略合作协议,与百余户企业达成20多亿元贷款意向。

20138月以来,共为安康高新众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白河永宏化工有限公司和紫阳康洪茧丝有限公司等70余户企业提供6亿多元贷款支持。

做足“内功”力推循环造福民生

今年328日,经国务院同意,安康被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安康循环发展之路愈加清晰。

国家主体功能区对安康的定位是限制开发,但不是限制发展。多年来,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使命,我市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2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元,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我市广大民营企业在环保指标“倒逼机制”下,全力做足“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市扶持企业技术改造104户,扶持资金7216万元。2户企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户企业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14户企业认定为市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近3年来,15户企业在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运用中得到资金支持。2013年首批22户企业的29种产品获评为“安康市名优特”产品。

同时全力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推进以创业带就业工作,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强化政策落实、技能培训和指导服务。

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和山区用地紧张的现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工业集中区作为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列入全市“三区两园一中心”核心内容,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集聚集约发展。

目前全市13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进驻企业91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7户。2013年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9.65%,形成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它们占集中区全部营业收入77%

集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中,解决了当地民生就业大难题。2013年集中区年底从业者达4.96万人,全年支付劳动报酬11.73亿元,就业者年人均工资23634元。

安康10万户中小企业目前正走在自我积累、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上。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按照“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总要求,以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全市中小企业一定能够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