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8日10时51分 |
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汉阴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总体上看仍然比较弱小,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汉阴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立足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稳步扩大。2011年,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有3759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营业收入的40.2%;全县42家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占14家,总产值达到10.07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31.9%,并形成了以油菜、生猪、蚕桑、魔芋等种养为主的基地,富硒大米、精炼菜油、魔芋精粉、桑椹果汁、以及秦巴山珍食用菌、红薯粉条、五香豆腐干、炕炕馍、干鲜蔬菜等特色产品远销四方,成为汉阴对外交流的名片。
2、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聚集区已初见雏形。近年来,全县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壮大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蒲溪镇小街村规划建设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聚集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和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建设富硒粮油食品、富硒饮品、魔芋食品、富硒豆制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仓储物流业。截至目前,聚集区已入驻8户富硒食品深加工企业,分别是盛发公司年产4万吨富硒速冻魔芋食品项目、正阳公司年产10万吨富硒魔芋挂面系列食品项目、秦园公司年产5000吨富硒杏鲍菇项目、新鑫米业和红星米业富硒优质大米生产加工项目、浩润富硒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和秦鹏富硒红薯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年底已有4户企业建成投产,所有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1.5亿元。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聚集区的建成,将逐步引导县境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利用资源,打响富硒绿色食品品牌,打造成为陕南富硒食品加工基地。
3、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得到调整,初步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向产地集中,出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动下,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向产地集中,农产品加工属地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利益为纽带,网络千家万户组建经济共同体,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二是初步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全县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较快,红星米业生产的“红星”米、新鑫米业的“蜡烛山”米、金福海生产的“山花”系列油脂、秦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系列小食品等一系列富硒绿色产品已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总量上、规模上、加工水平上还存在着小、低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全县农产品加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反映在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深、精加工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的多,高新技术较少。发达地区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食品工业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县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精深产品加工率不到1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0.3:1。
2、企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够。2011年汉阴县农产品加工业中个体工业户数占91.1%,而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仅占0.4%。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产值为41.6万元,平均固定资产仅为1.4万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很难在成本、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市场优势。全县虽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但由于龙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精深加工层次又低,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的较少。2011年全县农产品总量67.1万吨,真正加工增值的只有10.1万吨,占15.7%,且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只占农产品总量的5.4%。
3、缺乏质量标准,知名品牌产品少。全县生产的农产品缺乏统一的地方标准,加之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够健全,手段落后,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全县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的比重偏低,知名品牌产品较少,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抓住重点,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全县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工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要,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引进适用和先进的设备,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培育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从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研究开发,走"精、专、特、新、优、名"的发展之路。三是加速富硒产业的开发,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中拓展空间,实现快速发展和率先突破。
2、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是要有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名牌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针对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状况,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走集约化的路子,按照产业关联度组建几个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辐射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力争用3—5年时间,形成2—3家产值过亿元的优势企业,形成1—2个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健全标准,争创富硒绿色知名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主导产品、名特优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强化质量标准和安全意识,按照消费需求和国内外市场的准入标准,组织严密生产。与此同时,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品牌促营销、拓市场,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创、借、引"等多种途径,扩大生产规模。
4、坚持财政扶持与拓展融资渠道的有机结合。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自身发展能力弱,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多渠道融资,增加投入,促进发展。一是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扶持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四是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让民间资本流向重点农产品加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