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0日11时26分 |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是全国黄姜的最佳适生区,也是世界黄姜最大、最集中的地区。经过多年发展,黄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具有独特优势和比较效益的重要产业,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坚。
1989年以来,安康开始野生变家生试验试种,并获得成功,“八五”时期全市累计种植10万亩。“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黄姜作为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2003年面积达69.40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24.40%;占全省的55.4%,种植黄姜农户占总农户的35%。种植分布10县区、195个乡镇,黄姜种植户达22.63万户,占农户35.04%,旬阳、白河两县达到70%以上。其中旬阳县先后被国家质检局和陕西省政府命为“国家级黄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县”、“国家黄姜标准示范区”、“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
一、黄姜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黄姜产业形成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武当山脉至秦岭南麓为我国野生黄姜高产高含地区,我市正处于这一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黄姜生长和皂素的生物合成与积累,人工种植的黄姜皂素含量明显高于省内其它地区;二是技术优势:我市经过近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弄清了黄姜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一整套成熟的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三是企业优势:我市黄姜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10家,年皂素生产能力达2300吨,年可消化鲜姜28万吨,生产的皂素产品在国际国内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皂素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变大。市场调查的结论是皂素价格每吨不低于51万元,企业就能维护生产,每生产一吨皂素企业尚有1.7万元利润。按140吨鲜姜生产1吨皂素,鲜姜价格0.25万元/吨计算(含收购成本非到户收购价)来分析吨皂素生产利税空间。目前,皂素价格在55万元/吨高位徘徊,是生产的高峰期。
①吨皂素原材料采购成本:
140吨×0.25万元/吨=35万元
②吨皂素加工成本:6.5万元(盐酸、汽油、环保等材料)
③吨皂素总成本:35万元+6.5万元=41.5万元
④吨销售收入:51万元
⑤吨皂素税后销售收入:51万元÷117%=43.6万元
⑥吨皂素毛利润:43.6万元-41.5万元≈2.1万元
⑦吨皂素纯利润:2.1万元-销售成本0.4万元=1.7万元
黄姜产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安康市黄姜加工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水解物和皂素,在12家企业中,按最终产品分,水解物2家、皂素6、双烯3家。这些产品在医药化工行业中都只能作为初始产品,增值空间小,附加值不高。现在的关键是生产双稀及以后产业链条的能力和规模还没有达到有效消化皂素这个水平,现在皂素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附加值被市外的精深加工企业所占有,严重制约了黄姜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再生产。所以产业的竞争力弱,层次低。二是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12家黄姜加工企业年生产皂素的设计能力为2300吨,而实际年生产量为1400吨,只占设计加工能力的60%,有40%的加工能力被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黄姜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由于黄姜市场价格一路下跌,严重反攻挫伤姜农积极性,大量姜农已经弃姜种粮。2010年,全市现存“安姜3号”黄姜6万亩。普通黄姜留存面积不足30万亩,种植多为4年生以上,采样测定:亩产量平均2000斤左右。目前,市内鲜姜总量(含企业,民间库存干姜折算量)不超过10万吨,按140吨鲜姜生产1吨皂素计,生产皂素(水解物)总量不会超过1500吨。已经不能满足我市10户规模以上皂素企业黄姜需求。
二、当前黄姜产业形势及皂素下游产品分析
黄姜产业是我市经过多年培育的主导产业,由于前几年市场低迷,境内加工企业部局不尽合理,工艺粗放,产业发展受阻。全市黄姜加工企业因受价格低迷影响,能正常生产且“三排”达标的企业不多。3月底皂素价格开始缓慢攀升,7月至8月中旬,黄姜原料(干姜片)价格强势上冲,鲜姜上升为1.4元/斤左右,干姜片上升为4.2元/斤左右,皂素价格上涨至54万元/吨左右。
黄姜产品的深加工主要用于医药事业的发展,随着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黄姜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今后十年皂素需求量将以10%以上速度递增。黄姜皂素近几年的主要威胁来自豆甾醇的研发,而豆甾醇年生产能力500吨仅占国内及皂素出口需求的1/5左右,黄姜皂素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坚挺是肯定的、必然的。
从黄姜加工产品的市场趋势来看,产业链条的延伸能使黄姜产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双稀产业链上端黄姜-皂素-双稀工艺雷同,容易复制,产品附加值低,国内厂家重复建设较多。而在下端双稀-雄烯二酮等生产工艺复杂、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各原料药厂家工艺不同,其附加值较高。因此加工产品档次愈高,价格也愈高,市场缺口也愈大。从实际情况看,黄姜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用新产品的开发来稳固市场。在综合开发方面,占黄姜有效成份80—90%的淀粉与纤维素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尚未有效开发,黄姜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黄姜产业潜在经济效益未完全发挥。
三、黄姜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半个多世纪以来医学取得重大进展有二,其一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其二是甾体激素的发现和应用。甾体激素药物具有强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和抗休克作用,不仅是治疗风湿病、心血管病,胶原性病症、淋巴白血病、人体器官移植,抗肿瘤,细菌性脑炎、皮肤病及内分泌失调、老年性疾病和抢救危重病症的重要用药,而且在调节人体机能,防病抗衰老、调节脑神经,减肥、补钙保健用品及日用化学工业,国防工业中间体和养殖业上也得以广泛应用。利用化学合成生物技术已成功开发出贤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孕激素三大类200多项2000多种特需药物。世界生产的甾体激素药物品种达292种之多。薯蓣皂素是200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药,黄姜又是生产薯蓣皂素的主要原料,黄姜生产及深度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其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产品(黄姜一水解物一皂素一双烯一雄烯二酮等)的市场形势与甾体药物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目前世界皂素年需求量约5000吨左右,国内约1200吨。
1.黄姜在甾体激素药物生产中的地位。生产甾体激素方法主要有动植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1992年已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禁止,而动物提取法从动物脏器和血液中提取的皂素会导致肥胖和巨人症。因此,只能从植物中提取皂素和甾醇等中间体生产甾体激素药物。国外从甾醇中提取甾体激素药物技术成熟,但成本远高于薯蓣类皂素。能提取甾体激素药物的植物皂素主要有三大类,即:薯蓣皂素、剑麻皂素。蕃麻皂素,尤以薯蓣皂素为主。在我国,含薯蓣皂素的植物主要有黄姜,穿地龙。葫芦芭等。穿地龙皂素含量仅有黄姜1半,且生产周期长1倍左右,葫芦芭籽皂素含量0.8—1.2%。因此,黄姜仍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最主要药源植物。黄姜作为一种药材,有较强的地理要求,世界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墨西哥,而中国主要集中在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最佳适种区域为秦岭南麓——武当山系一带。国际上生产皂素的国家只有中国,印度、新加坡和墨西哥四国,因而,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总量供求矛盾亦然突出,黄姜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2.黄姜开发技术水平影响价格。一是黄姜加工技术水平决定产品品质,品质决定价格。国际上皂素按提取纯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即晶状体、精粉和液体,市场价格与纯度成几何倍增长,同一产品纯度不同价格悬殊很大。国内皂素成品几乎都是晶状体,尚未见精粉和液状皂素。攻克技术难关,皂素及其深加工产品价格上涨空间还很大。二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黄姜产业链条的延伸度,其产业链越居后的产品,开发难度越大,市场价格也愈高,市场缺口愈大。如黄体酮、雄烯二酮(为生产螺内脂的中间产品)每吨成本300万左右,市场价高达500万元。掌握此生产技术的也仅有中国,美国、意大利三国,产业链条的延伸必定会使黄姜产业市场呈螺旋式上升态势。三是黄姜种植技术对黄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大量人工种植和各地竞相发展使鲜姜价格大幅下降,历经几年低迷,黄姜原料基地锐减,黄姜优良品种选育任务繁重。四是占黄姜有效成份80—90%的淀粉与纤维尚未真正有效开发,黄姜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黄姜产业潜在经济效益未完全发挥。
3.黄姜产业自身发展状况影响市场。一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国有皂素生产企业150余家,年产皂素近5000吨。大多数集中于初加工层次,很不利于黄姜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提高。同时,由于加工层次低,产业链延伸短,增值空间小,影响了原料产地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厂小而分散,粗放加工,聚集区废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小型企业被环保“叫停”是历史必然。二是面临其他原料产品冲击。国内年皂素需求量1200吨左右,黄姜两年起挖,按100吨生产1吨皂素计算,黄姜基地应不超过40万亩,即可满足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年需求3000吨左右,因此,国内皂素2/3必须直接用于出口。加之,薯蓣皂素面临蕃麻皂素的冲击(蕃麻系龙舌兰科剑麻属的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其海柯皂甙元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工业生产价值。提取蕃麻皂素新工艺已获成功,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蕃麻皂素产业化生产条件具备。
总体看,黄姜产业经过几年低价煎熬,产地大幅度缩减,庞大库存也得以消化,鲜姜(干姜片)价格已开始小幅度上扬,水解干燥物及皂素市场价格缓慢攀升。占据气候适宜,产量和皂素含量高、农民种植技术成熟以及企业生产工艺先进之机的黄姜产业,前景看好,希望仍存。
四、对策与建议
我市黄姜加工企业高峰期达30家,因受市场和环保的影响,目前仍有12户企业坚持生产,但生产能力均低于300吨/年,实际生产能力不到一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关停对象。针对黄姜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坚持机制创新、深度开发、环境保护、永续受益的原则,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加快黄姜产业综合开发步伐。黄姜消费面窄,对加工企业依赖性很大。没有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就没有基地和姜农的稳定。因此要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产业,保产业就是保姜农”的思想,切实加大黄姜产业工业化开发力度。
1.坚定产业发展信心。黄姜产业是我市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寻找到的优势产业。从产业前景看,黄姜目前仍然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最理想的药源,暂无替代资源,且国内外甾体激素药物需求量和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是一个有前途的产业,黄姜产业目前面临的不利局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困境只是暂时的。一是成立黄姜产业协会并抽出专人成立黄姜供应专班,把姜农手中的黄姜直接组织供应到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地保护姜农既得利益和降低企业原料成本。二是成立加工企业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皂素生产经营集团,统一黄姜收购价格和皂素销售价格,自觉维护市场稳定,不因县内企业间无序竞争影响生产经营秩序。三是大力支持皂素下游产品开发以及黄姜酸解废水和残渣资源化利用,开发清洁炭、活性炭、生物饲料、工业酒精、有机肥料、食用菌等新型产品,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和降低产业生产成本。
2.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黄姜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力争有一家消化500吨皂素的下游生产企业落户安康,或形成1000吨的市场销售能力。要走强强联合之路,要突破“天药”销售渠道,挤进五强皂素采购大户渠道,并广泛寻求国际合作和直销用户途径,增强皂素生产企业活力。
3.加大整合力度,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黄姜产业资源整合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以科威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因地制宜的改造2—3个工艺生产线,投入资金,改进设备,首先达到环保排放,其次总体达300吨以上皂素生产能力。确立石泉江兴医化、汉滨的恒翔生化、旬阳的科威生化三家为龙头企业,形成“三足鼎立”的合理布局,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用技术力量抢占龙头地位。并依靠三家企业利用有利时机,完成兼并、扩产、整合千吨皂素生产项目工程,形成量大质优的加工优势。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力推进综合利用。金川公司与陕西环境科学院联合研发的黄姜淀粉分离技术已基本成功,属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并对实施单位给予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5.巩固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新品种。黄姜产业已经复苏,要积极引导姜农在适生区规范种植,避免盲目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安姜3号”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支持鼓励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巩固原料基地。
6.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黄姜产业初级产品加工,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治理投资大、难度大,而皂素、双烯等下游产品生产污染反而小,易治理。因此,要大力支持300吨皂素和200吨双烯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我县黄姜生产企业开阔视野,在下游产品开发方面大胆投入,促进黄姜产业升级。
7.适当增加黄姜基地建设。黄姜产业困难与机遇并存,要做好群众引导,合理规划布局,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黄姜企业深加工能力,是黄姜产业得以稳定、复苏的必由之路。要保证姜农种植面积和生产的积极性,防止种植面积的大起大落,通过姜粮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和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姜农不弃姜返粮。全市建立黄姜基地20万亩,确保2300吨皂素的生产能力不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