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茧丝绸产业形势与对策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0日11时21分  
 

 

多年来,茧丝绸行业呈现3-5年一个周期的波动式发展,茧丝绸市场行情已从2007年吨丝售价在18万元左右上升到吨丝售价40万元,目前振荡下跌至35万元左右,已经走出低谷,逐渐趋稳。

一、我市茧丝生产及贸工农一体化建设情况

茧丝绸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既关系“三农”,又关乎工业生产、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茧丝绸行业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认真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规模不断拓展,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目前,全市有24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占全市农户的1/3左右,蚕农年养蚕收入4.6亿元左右,是大宗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缫丝工业产值4.02亿元,全行业产值超过11亿元。2010年,全市现有投产桑园面积 54.5万亩,发种 41.87万张,蚕茧生产量 10814吨,收购量 8926吨,收购综合均价16.86/斤,同比增长了63.89 %。全市规模以上茧丝绸企业9户,总资产6.5万元,固定资产4.7亿元,拥有自动缫33226绪。2010年生产白厂丝2960.57吨,平均等级4A ,销售产值8.8亿元。全年蚕农售茧收入2.94亿元,蚕桑综合开发利用为农民增收15亿元,缫丝企业农民工工资收入3626 万元。

贸工农一体化取得新进展。结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紫阳康洪、安康百瑞、石泉天成、永宏已成为鲜茧收烘的主体。全面推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汉阴、旬阳、白河、平利县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对蚕桑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二次返利”等形式有效链接蚕农,调动了兴桑养蚕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一是茧丝绸行业成本上升。据调查,蚕茧收烘的行业标准烘折为2.4:1,即2.4公斤鲜茧可加工为1公斤干茧。如鲜茧均价按45/公斤计,则成本分析如下:

每公斤茧本价=2.4×鲜茧收购均价(元/公斤)+费用率11.5%(损耗、行息、人工工资等费用)125/公斤。

从缫丝生产环节分析,加工丝需要的干茧数量,一般为31

吨厂丝生产成本=3×干茧进厂价12.5万元+加工费用4.8万元(水、煤、电、工资)-副产品收入2.6万元(干湿下角、蚕蛹、长吐、汰头)=39.7万元/吨。

市场经济,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以上分析表明,白厂丝的盈亏平衡点应为39.7万元/,当厂丝售价高于39.7万元/吨则企业盈利,低于则企业亏损。

二是蚕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蚕茧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限于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尚未形成可以有效抵御市场波动的蚕茧生产基地。全市年生产干茧3719吨,而9户规模缫丝企业和1户规下缫丝企业(虹桥茧丝)年需干茧8000吨,缺口达53.5%。缫丝企业靠大量外调干茧维持生产,增加了成本。另外,蚕种场普遍生产设施条件差,且缺乏专业化的原种场。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仍不健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技术贮备仍然不足。

三是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茧丝绸行业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资源综合利用和研发能力较弱,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与品牌,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

四是蚕桑比较效益较差。蚕农兴桑养蚕兴趣、信心不足,再加之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养蚕人越来越少,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五是鲜茧收购市场秩序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个别“蚕桑协会”、“蚕桑合作社” 未经许可,还从事蚕茧经营活动,对蚕茧收购秩序、茧质提高和技术推广等造成了一定影响,挫伤了龙头企业扶持蚕桑发展的积极性。

六是不确定因素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多,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加剧,蚕桑生产的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养蚕风险加大。

在世界经济将处于艰难曲折的复苏时期,主要依赖出口的丝绸产品国际需求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同时,国内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种桑养蚕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增加。安康缫丝工人工资在2000-2400/月,在同行业里,安康的缫丝工公资较高,但还是留不住人,行业大量萎缩,全市除宝业公司因订单较多,缩减量为1/2外,其余各缫丝企业开机量减少2/3。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2011年茧丝行业价格走势

今年以来,上半年茧丝价格一路回升,7月份价格出现恐慌性下跌后,茧、丝价格不断下调,丝绸外销比较清淡,秋茧上市开始进入倒计时,茧丝价格以震荡下探为主。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茧丝价格下挫蚕农积极性受到冲击。原料相对短缺,价格一跌再跌,茧丝行情陷入了让人困惑的怪圈。近一个月来,厂丝价格从39万多跌至目前的35万元左右,跌幅超过10%。厂丝价格的下跌很快传导到蚕农身上,今年5月份春茧价格创历史新高,达到每斤24元左右,现在价格回落到了一斤13元左右,10元的一个价格落差,蚕农心理确实不是滋味,刚刚燃烧起来的种桑养蚕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是干茧、厂丝价格持续回落。据商务部监测数据,8月中旬干茧国内市场平均价88.10/斤,环比上涨0.94%,同比上涨3.82%3A等级厂丝国内市场平均价格33.580万元/吨,环比下降2.51%,同比上涨17.13%4A等级厂丝国内市场平均价格34.182万元/吨,环比下降1.89%,同比上涨17.69%5A等级厂丝国内市场平均价格36.098万元/吨,环比下降0.75%,同比上涨21.22%

图:厂丝内销价格旬度走势图

 

三是茧丝生产旺季不旺,价格还有下行空间。目前,长三角地区丝织企业生产开工不足,丝绸面料的价格也在一直下跌,本应是丝绸生产旺季的八月面临着旺季不旺的尴尬。人民币升值更使得丝绸外贸企业订单增幅减少。国际市场消费情况也不容乐观。印度作为我国丝绸最大的进口国家也因受国际行情影响减少采购量,对我国丝绸的需求也随之下降。

高成本挤压丝绸企业发展空间,行业进入调整期。近几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加上能源、劳动力、原材料、环保、融资等因素导致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使企业接订单难,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些因素导致未来的价格还有下行的可能。另外,秋茧开始零星上市,供应量的增多可能带动茧丝价格继续下滑。

茧丝绸市场监测系统数据(8月中旬)

规格

单位

内销

出口

价格

环比%

同比%

价格

环比%

同比%

干茧7A

/公斤

87.28

-3.41

4.88

--

--

--

3A厂丝

万元/

34.444

-3.00

22.47

34.441

-1.18

21.03

4A厂丝

万元/

34.842

-2.58

20.67

35.664

0.05

24.13

5A厂丝

万元/

36.371

-1.01

22.95

38.185

0.74

28.40

四、对策与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坚持“市场运行、政府协调、依法管理”的原则,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和《安康市蚕茧收购管理办法》,改善蚕桑生产条件、提升工业水平、拓展消费市场,“订单生产,合同收购”,通过搭建平台、政策引导,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茧丝绸行业稳步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巩固提高蚕桑生产基地。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安康市汉滨区、石泉县、旬阳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白河县,通过择优扶持、巩固提高,建设5个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区)。培育年产茧3000吨以上基地县2个、2000吨以上基地县3个,形成适度规模、较为稳定的蚕茧基地。

(二)改善蚕种生产设施条件。扶持建设专业原种场,对现有骨干普种场蚕种繁育与催青等关键环节装备和蚕病检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适当调整蚕种生产结构,扩大部分单位制种规模。重点扶持改造安康市蚕种场、石泉县蚕种场,逐步启动原种场建设项目。

(三)完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依托省、市、县()蚕技、制种、科研单位,建立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反应、防控有效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为茧丝绸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四)深入开展桑蚕茧丝资源高效利用。结合蚕茧基地巩固提高工程,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养殖畜禽等,实现蚕桑产业的复合经营,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与蚕农收入;鼓励茧丝绸生产企业利用桑叶、桑技、蚕沙、蚕蛹等开发保健食()品、药品;鼓励有条件的茧丝绸龙头企业研发丝绸家纺和衣着类产品,努力开拓茧丝绸消费市场。

(五)加快茧丝绸工业技术改造。加快技术改造,降低劳动成本,走高科技之路。延长产业链,做高端产品,只做精品。在石泉县引导、扶持建设1个茧丝绸工业园区,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六)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导,鼓励蚕桑产区从各地实际出发,着力发展强村大户,按照自愿组合、章程约定、各负其责、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蚕桑产业化经营运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县(区)之间的地域分割建设蚕茧基地,推行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茧丝绸龙头企业直接从事鲜茧收购业务,以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

(七)加强蚕技队伍建设,加快新技术推广。进一步健全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督促各蚕桑基地县()按照生产发展需要,配备县、乡蚕技工作人员,依托省内有关高等院校,分期分批对各级在岗蚕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蚕技队伍自身素质。着力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巩固、改造、提高低产桑园。结合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密植桑园,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促进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努力做好蚕茧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建立专用蚕室,推广优良蚕种和方格簇、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提高蚕茧质量。

(八)培育企业品牌,拓展消费市场。挖掘整理陕西茧丝绸的历史和文化,鼓励企业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蚕种、桑茧丝绸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丝绸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自营出口业务,扩大外销市场份额。同时,根据不同消费层次与消费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不同档次的丝绸产品,并加强与东部沿海终端产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努力营造以生产、生活消费增长带动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丝绸品牌企业多途径参与国内外展销活动,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