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6日16时25分 |
平利县在陕西东南,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安康市的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距安康有六十多公里,距陕鄂界有十多公里,距陕川界有八十多公里,距省会西安市447公里;207、308两条省道横穿县境南北,安平二级路直通安康市,是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全县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1镇,总人口近23万人。
一、平利县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平利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写照,是坚持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真实缩影。近年来,该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快速发展的态势。8月19日,安康市委副书记郭青在平利调研时,对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后说:“平利已经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跨越,经济发展体系已逐步建立,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县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近两年连续荣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让人感到震撼。”其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增量提质效果显著。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4.006亿元增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9亿元,是“十五”末的2.75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59.3%,年均增长22.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72元,是“十五”末的2.4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52.6%,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487元,是“十五”末的2.3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40.7%,年均增长18.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是“十五” 的3.3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47.4%,年均增长34.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40:23:37调整为28:44:2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06、07连续两年综合考核名列全市第一,2007年荣获“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大幅提升。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日新月异。陈家坝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从2008年创建陈家坝省级工业集中区至今,该县始终遵循“科学布局、特色鲜明、政策引导、服务优先、设施配套、辐射力强”的建设方针,一心一意抓落实、求发展。全县规模企业由2005年的9个增加到30个,其中年产值过亿元8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是“十五”末的5.7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90%,年均增长34.8%;工业增加值达到8.56亿元,是“十五”末的6.5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38%,年均增长44.5%,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15.7%增加到35.8 %。5月4日,陈家坝工业集中区工业大道暨彩虹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工业大道暨彩虹桥建设项目总投资过亿元,全长2.92公里,设计为公路II级、宽度32米,路面为沥青混凝土结构;彩虹桥在陈家坝工业集园区,横跨坝河将陈家坝与二道河两片连接成为一体,彩虹桥建成后,将成为安康市首座飞燕式拱桥。近几年,县政府不惜财力,先后拿出3亿多资金,用于集中区的征地、水、电、路、桥、河堤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2年多来,累计引资4.7亿元。现入驻企业54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由2009年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15户。同时,大力支持民营资本互利共赢搞“嫁接”,投资7000万元的龙康公司,只租赁场地、厂房和宿办楼等基本设施,只要再招商,很快就能投产。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增速前十县”。
三是产业集群优势得到体现。通过几年的特色区域经济培育,平利县区域经济特色增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其中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水泥旋窑、铅锌选矿、硫化钡、工业硅、松鸦和渡船口电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绿色能源、生物医药五大支柱工业经济重点区域格局,完成了陈家坝、老县工业园区规划,实施了园区河堤、道路、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园区设施建设日渐加强,园区功能日益完善,园区经济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以上。该县通过工业集中区这一平台,使1万多农民得到转移,年均增加收入1.2万多元,工业富民效果逐步显现。同时,对外开放进展顺利。平利县的招商引资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些年来平利县招商引资的质量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1999月韩国银松公司是平利县第一家外资企业,2003年中国化工500强落户平利,至2010年底,平利县实际全县实现出口交货值400多万美元,平利外贸出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增幅名列全市第三位。截止5月底,该县企业所得税入库217.75万元,同比增收129.5万元,增长2.5倍。上半年,该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95万元,全县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长51.7%;完成任务进度位居全市第二位,完成年初计划的66%。
四是把优化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双管齐下”。该县成立了专业招商机构,瞄准国资央企和知名企业,充分利用“西洽会”地缘、亲缘关系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互补、发展互助的区位潜力,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力促一批外来重大投资项目落户平利。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该县三大园区按照县“统一部署、分区开发、同步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该县推行科学管理,严格项目进园门坎,建立综合质量效益评估机制,确保进园区项目在产业转型、提供税收、促进就业方面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客商来后,积极形成挂牌联系卡、执法监督卡、收费公示卡、办事评价卡、行风反馈卡的“五卡”监督约束机制,坚持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大事先办、要事快办,推进各项工作加档提速,真正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平利激情迸发。为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该县以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各行政执法单位窗口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授权,在国土、林业、住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行了“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一站式办结”工作机制和“挂牌联系卡、执法监督卡、收费公示卡、办事评价卡、行风反馈卡”的“五卡”监督制约机制。防止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四乱行为和“吃、拿、卡、要”不正之风,为企业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水平、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外来投资客商的好评。该县经贸、土地、发改等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形成了“一切围绕项目转、我为项目做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目前该县为确保100万件羊毛衫工程、LED光电项目、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工程、2000万块琉璃瓦生产线工程、20万套农机具生产线工程、8万吨工业硅2号炉解工程等,从党政机关中择优选派了28名优秀干部,组成工程技术特派员28人,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班子服务、一套办法考核、工作包抓到底”的模式、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包抓援建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效果。努力营造“效能平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去年,平利县金龙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平利县年处理30万吨铅锌选矿项目被市委、市政府考评为2010年“优秀建设项目”;平利县年产8万吨工业硅项目被考评为十大“优秀招商引资项目”之一。
五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品牌创建取得突破,目前有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4个。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平利县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企业“对标行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向“省优”、省“著名商标”、省“名牌”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产业效益。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产业化集群、科技化提升”的发展思路,狠抓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和环境保障,加快建设陈家坝、老县两大工业园区,不断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五大工业支柱,着力打造一批工业骨干产品和知名工业企业,构建支撑全局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平利县百草堂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的“绞股蓝四倍体新品系列与应用”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女娲神草”绞股蓝可乐、营养汁、绞股蓝茶酒伴侣等获国家、省重点新产品称号,已申请48项专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省工商局授予“女娲神草”著名商标称号。同时,加速实施优质茶饮旅游工程,确保茶饮产业产值逐年提升,真正成为中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
六是节能减排成效开始显现。平利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出台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按照“低耗和环保是招商引资”的核心指标的要求。坚持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按照“产业循环、低碳发展、城园统筹、环保安全”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陈家坝绿色产业园区、老县新型材料工业园区打造成企业聚集的“洼地”,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不建“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企业。鼓励投资商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该县昊华公司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并投入正常使用,依法淘汰关停了汉平砖厂、金海皂素、平利水泥厂、康华水泥厂等一批低产能、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生产项目。同时,将缫丝废水、医疗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197.157吨,二氧化碳减排323.16吨,使目前COD和SO2排放总量控制在725吨和707吨以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010年底,平利县方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平利县寅祥石材工贸有限公司、平利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进入陕西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设单位名单。
二、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1、以增量提质为主线,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该县坚持增量提质并举的原则,以项目推进为载体,全力做大经济总量。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和挖掘潜力,延伸、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体,通过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做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快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块状经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化产品的优化升级,注重品牌建设,走品牌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平利县将推进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企业争创品牌的激情空前高涨。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涵养税源、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发展后劲的主抓手,一方面,狠抓工业项目投入,建立县领导和涉企部门联系重点工业招商项目、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制度,举行集体开工仪式,狠抓项目开工和进度;另一方面,狠抓发展质量提升,加大技改投入,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不断加大并完善对工业集中区的考核方式,在抓好“老三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的基础上,强化对“新三率”(投资率、产出率、税收贡献率)的考核,增加达产率的考核,每季度由县政府效能办组织督查,进行通报。着力抓好已供地项目的建设,采取县领导挂钩联系,以及召开专题协调会、季度汇报会和难点问题交办会等措施狠抓项目开工建设与竣工投产。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工业集中区,为工业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工业集中区进行合理布局,提高规模,增强特色,避免小而散,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开发效益。注重引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项目,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技术、设备、工艺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突出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绿色能源、生物医药五大支柱等特色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孵化科技成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发展的平台,提升工业集中区开发水平。
3、以招商引资为依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强化考核。并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并实施“巩固在建企业、拓展长江三角洲、突破中国500强”的招商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招商平台,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商选资”转变,由“企业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致力提升平利县的产业层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层次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外资项目,更好地发挥外资对传统产业的嫁接升级作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推动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加大外贸工作力度,积极培育有效外贸出口主体,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西洽会、安康龙舟节等途径,介绍企业主动与科研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预报审批制度,对拟进入平利县的外来企业以及县内原有企业新建扩建项目进行筛选。根据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的能力大小、效益高低进行选商。
4、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构建自主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技改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重视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的建设,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全面开展自主创新,包括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树立长远眼光,不光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更是想方设法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留住人才,采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通过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合作等抓手,引领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装备和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优化,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全力推进转型提质,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提出工业发展要推进转型提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对闲置、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以用为先、依法处置、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采取“债务打包”的办法,加大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实施“零增地”技改,鼓励企业在符合总体规划,确保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厂房加层、翻建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强化项目筛选,把投资密度、“亩产”、创新能力水平作为投资业主参加招拍挂资格的重要指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5、以优化服务为目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按照“一切为企业想,一切为企业忙,一切为企业干”的服务准则, 尽心尽力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心全意”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重视当前企业碰到的困难,特别是对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早掌握动态,及时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积极开展“工业经济服务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展“百名干部下企业、优化服务促创新”工业经济大调研活动,转变服务工作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征集、解决涉企难题,建立部门、企业联动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提倡人性化服务、温馨服务,对重点项目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从而提高办事效率。狠抓环境营造,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建立便民办事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提高投资企业办事的速度、缩短审批的周期。实行“一厂一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对涉企部门服务质量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优化。
三、今后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平利县工业经济面临众多挑战的一年,是实现转型提质的关键之年。从宏观方面,“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主线,发达地区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将快速扩散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安平高速的建成通车,平利将纳入西安3小时经济圈,这将给我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而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
从微观方面,通过前几年的积累,平利县企业的实力、发展的后劲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平利县工业发展在困难中孕育着良好的机遇。加快推进平利县工业经济转型提质是有效应对内外发展形势变化的唯一出路,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主动适应中破解难题、在创新理念中寻找出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全会精神,突出工业创新,推进转型提质,以“稳、好、活”为目标,重点做好“保稳、增量、促调”文章,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大力挖潜,提高产出,增加效益,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平利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平利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任务是:①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产业循环、低碳发展、城园统筹、环保安全”为指导,以做大总量、调优结构为方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产业化集群、科技化提升”的发展思路,实现“2568”目标,即:打造2个工业园区、建成50家规模以上企业,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六大支柱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到2015年,全县拥有过10亿元企业2家,过5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10家,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年均增长22%。②壮大六大支柱工业,扩张工业规模。一是加快发展钡盐、硅材料、冶金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围绕资源深度开发,做大做强重晶石、硅石、铅锌矿、硫铁矿、铌钽矿、钒矿等矿产业,新型材料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二是以茶叶、绞股蓝、腊肉、农副产品等富硒资源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培育茶多酚、绞股蓝饮料、精制腊肉、方便食品等深加工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三是以金龙水泥为龙头,大力发展水泥构件、铝合金门窗、PVC塑材及新型墙体材料等系列产品,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年产6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产2000万块琉璃瓦生产线,建筑建材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四是以电机公司为依托,积极寻求与陕重汽合作,建成20万台套农机具、1万台农用车组装生产线,扩大高低压配电盘柜、压力管道生产规模,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五是以凯迪公司20万吨生物柴油、5万千瓦生物质能源发电、水电开发、高山峡谷风电开发和载能企业余热发电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六是以众鑫茧丝、天宝制药技改扩能为重点,开发茧丝制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坚持“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循环发展、基础配套”的思路,重点打造陈家坝绿色工业园区、老县新型材料工业园区,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仓储、绿化等基础设施,完成陈家坝绿色工业园区彩虹桥、迎宾大道建设,聚集产业要素,形成发展高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平台。到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户,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5%以上。③支持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效益。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产出率,延伸产业链,打造骨干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推广运用,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加强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工业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加大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政策扶持力度。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强化运行监测,做好运行分析,注重综合协调,当好参谋和助手。加大对企业开工不足、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的关注,不仅要关注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也要关注微小企业、亏损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政策早到位,问题早发现,难题早解决。当前,尤其要重视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在困难时期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既准又快地兑现各类政策和财政扶持资金。
二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把项目推进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落实,继续实施县领导和涉企部门主要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今年要重点围绕安排建设的77个项目,其中新建51个项目、续建26个项目。截止7月底,全县在建项目57个,实际完成投资11.9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5%。26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在建,完成投资8.3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0%,新开工项目31个,开工率61%,完成投资3.6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0%。任务还很重。
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从平利县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二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三是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要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等基础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发展培育一批省市级品牌企业,提升一批省级品牌成为国家级品牌。
四要加大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力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富硒食品、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严格控制化工、建筑建材、合金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套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对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前10名企业实行重点指导,以现有亿元企业为核心,着力培育大企业;对目前暂时亏损的企业更要找原因,寻对策,帮助渡过难关;对外贸出口企业,要指导企业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多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紧缺原材料,利用最有利于自己的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市场风险。
五要加大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要素保障力度。在目前市场环境相对中小企业不十分有利的情况看,积极与银行、担保、典当等单位进行协调,组织企业开展金融洽谈推介活动,大力开展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和设备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要加快政策处理力度,提高供地速度,加快已投入工业用地的建设,提高项目竣工投产率,实行工业亩产和亩产税收考评。要抓好清闲促产工作,加大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要提升用地质量,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通过厂房加层、翻建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水平。要优化新增用地的配置,拓展空间增量。
六要加大工业经济转型提质力度。要按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平利县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进一步加大创新和技改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同时,建立工业投资项目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要加强对综合能耗5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监管和责任考核。确保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0%以上。
七要加大环境建设和优化服务力度。坚持“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努力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保障措施。围绕以企业为中心,以贯彻“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和推进“双创”为动力,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走访”、“矛盾排查化解”、“纪律检查整顿”“千名干部培训”、“万名群众评议”等活动,制定和完善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为企业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现难题交办、项目跟踪、领导联系的制度化,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人才的氛围,制定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开展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等多形式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针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引导和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尽力帮助解决。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建立和谐、互信、通畅的政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