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叶托起大产业——平利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4日09时33分  
 

 

“女娲故里好风光,农家女儿采茶忙,傍晚归家炒茶去,晚风吹送是茶香。”走进巴山深处的平利县,无论在舞台,还是在田间院落,融茶乡、茶情、茶韵为一体的茶歌茶舞随处可见,茶文化融入了山民的生活,茶产业提升了山民的幸福指数。

 

平利县的“三里垭毛尖”茶曾为乾隆贡品而闻名于世,素有“第二人参”美誉的绞股蓝早在明朝太祖时期就被人民发现和利用,但由于种植规模小、产品老化、布局分散、加上种植、加工沿袭传统方式等原因,“贡茶”逐渐在市场上消声匿迹,绞股蓝竟被山里人当成野草来喂猪。“守着金山不识宝”的状况让该县决策者痛心不已。县委、县政府把茶饮产业上规模、提效益、创品牌做为重点,绘制出建设“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的宏伟蓝图。

根据区域优势,县上确定了城关、长安、八仙、洛河等8个茶饮产业基地乡镇,实行领导抓强村、干部包大户,指导到村,服务到户,着力培育典型。目前,全县建成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茶饮企业3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10家、1000万元以上的3家。长安镇高峰村农民洪善存看政府扶持力度大、措施实,铆着胆子承包土地、引进良种、低改茶园,短短几年间便建起了102亩高效科技生态示范茶园和耗资124万元的茶庄,并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洪善存激动地说:“没有政府这座靠山,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为做大茶饮产业这块“蛋糕”,平利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的形式,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他们采取“公司加基地”模式。为形成品牌效益,他们把茶饮产品全部冠以“女娲山”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质检,统一市场准入,生产系列绿茶分别荣获西部名优茶和中国保健食品金奖,其中“女娲银峰”获得中国第五届“中茶杯”一等奖,每公斤绿茶卖到1800元还供不应求,创造了“一亩园过万元,一斤茶千斤谷”的奇迹。平利绞股蓝被国家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研制的绞股蓝龙须茶理化指标位居世界榜首,产品走俏日本、北京、广州等地市场,被誉为促农增收的“福音草”。

“村村是景观,处处有亮点,茶庄成乐园,农民当老板”。这段在当地广为传颂的顺口溜生动描述了平利农村新貌。平利县优化茶饮产业布局,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建成30个茶叶专业村,每个村建立了7个自有茶园100亩以上,人均茶饮业收入超过3000元。仅长安和大贵两镇2010年实现茶饮产业产值1.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长安镇农民凌久成投资160万元建成的“女娲茶庄”气势恢宏、古朴别致,与周围的茶叶、绞股蓝及林木花卉观光园相映成辉,可以观茶艺、听民歌、品香茗、游茶园,形成了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化模式。“十一五”末,全县建成了城关、长安、三阳等八个茶叶基地镇,茶叶、绞股蓝总面积16.46万亩,总产量达到4600吨,总产值达到4.6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是“十五”1.25%倍和1.03%倍,茶饮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4.6%,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

 

为打开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平利投资亿元建成女娲文化广场、翠茗园、女娲茶楼、秦楚茶庄等一大批茶饮产业重点项目,龙头、高峰、凤桥、普济寺等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民俗文化村形成规模,成为“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消费,发展茶产业”的重要载体。创作大批富有汉水茶文化独特魅力的小戏、曲艺、音乐和舞蹈节目,利用西洽会、龙舟节等契机,积极主动地向外界推介茶饮产品。通过举办三届平利“茶之旅”文化节,让旅客走进女娲故里,观看茶乡、茶情、茶韵交融的“女娲茶韵”,品尝香味氤氳的特色佳茗,体味深厚的茶文化和迷人的风土人情。今年8月初,实名制胶片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在平利县开机拍摄,以实名实地实景反映平利茶乡山水和风土人情,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对接,将为平利打造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平利茶饮产业必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春天。

“十二五”期间,平利县着力打造“平利女娲富硒绿茶”和“平利富硒绞股蓝”两大知名品牌,到2015年茶园面积将达到15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培育两个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茶饮业将实现总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