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10时31分 |
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伴随其迅速提升的影响力,各地把热情纷纷转化为争先恐后地抢抓、大抓行动。这种局面难能可贵,应当充分肯定。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地方由于经验不足、监管不力或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抓非公经济工作的一些领域某些环节进入误区,从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无需有的损失。
误区一:地方服务上“抓头热”。对新落户的项目或企业,服务热情高,服务很到位,确实做了大量实事和好事。但一旦企业起步创建难关一过完,就开始撒手,慢慢冷淡。重视开头,忽视后程。
误区二:部门执法上“睁眼瞎”。有些工业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废气、废水、废渣、噪音等污染情况,有关执法部门本应加强检查,督促其迅速整改达标,然而却视而不见,任其存在发展。
误区三:资源开发上“单打一”。有许多矿产资源,由于先天性的相互参杂,混为一体,所以,在开发时就应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以把全部资源的经济价值都充分挖掘出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是,在有些地方却不是这样。而是放任企业从事某一种资源地开采和加工,而同时开挖出来的其它宝贵资源却被白白浪费掉。
误区四:招商引资上“不择食”。一些地方视投资商为“上帝”,这可以理解,也没有错。问题是不辨别投资的真伪和安全可靠度,把目光仅停留在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这个单一层面,所以就出现了真假投资都欢迎、都支持的情况。有些打着投资招牌的假投资人,起心不良,为实现其“小鱼钩钓大鱼”的目的,以“自己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筹资投资方式为手段,办假厂做诱饵,抓住有关部门全力帮扶援建的机会,以自己的产业符合国家政策为幌子,借上下级部门对口容易争取资金这个“顺道”,苦心谋取国家有关无偿扶持资金。一旦资金到手,以少换多的目的实现,就关停企业,溜之大吉。这样就会给地方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