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8日10时28分 |
理论创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两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两难”问题,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认真领会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内涵,对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容性增长是重大理论创新,丰富了新时期我党的执政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根本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和所有群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诠释和丰富。
1、包容性增长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
包容意味着公平发展,增长意味着效率提高。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准确描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相互依存和良性互动的内在一致性。公平是效率的动力源泉和发展引擎,只有包容性的制度公平才能激活各种发展潜力,实现效率提升,造就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证,如果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公平。
2、包容性增长强调了发展机会均等性。包容性增长强调公众享有平等的权利,是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尊严、获助、公正发展等权利的协调统一。只有权利和机会均等,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包容性增长绝不允许权利剥夺,绝不放任垄断组织和特殊利益集团的长期存在。因此,优化环境、改善条件,为所有人和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合理发展的机会,是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
3、包容性增长极力消除两极分化但承认合理差别。包容性增长的目的是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的现象长期存在,就会影响人们的发展积极性,孕生社会积怨,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用政策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办法,增强这些人的脱贫致富能力,让他们在公平分配中共享发展成果。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扭转贫富两极分化趋势,保护正当致富者的合法权益。
4、包容性增长的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不仅需要继续提升经济总量,还要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一味追求生产总值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会迷失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包容性增长中,应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绿色、清洁、循环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5、包容性增长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保障是制度公平。如果在制度设计上出现偏差或者缺陷,就会影响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经济发展成本,降低投入产出效益,难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不利于经济长期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彻底消除制度性歧视,及时弥补制度缺失,按照公平、正义、共享原则优化制度设计和完善制度安排,有效保障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陕西实现包容性增长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陕西的后发优势正在加快释放,已进入财富加速增长的利好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我省仍然是欠发达省份,用包容性增长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当务之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包容性增长意识缺乏。由于特殊的发展区位、经济文化和历史渊源,我省传统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较浓,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缺乏开放包容、统筹兼顾的发展意识。不少人在发展中注重增长忽视民生,注重规模忽视质量,注重投资忽视消费,注重城市建设忽视农村发展,注重生产总值增长忽视资源环境保护,注重财富增加忽视人的素质提高,注重成绩宣传忽视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一些行业和部门缺少社会责任和大众意识,对扩大部门权限的事热心支持、行动迅速,对放权让利的事消极对待、迟迟不肯落实。
2、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我省市场化程度低,内向型经济结构制约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缓慢。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6:52.7:37.7,呈现出一产弱、三产滞后的特点。在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为14.9:85.1,石化、煤炭、有色等少数行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半,一些关系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明显发展不足。三次产业之间互动联动不强、信息沟通不畅、协作配套不够,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3、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改革整体设计谋划不够,全面推进用力偏均匀,部分领域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化,尤其是石油、煤炭、有色、电力、烟草、通信等垄断性行业产权制度改革步履维艰,国有经济还是“一股独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数量少、发展慢、效益差的问题依然突出,“非禁即入”的中省政策难以全面有效落实。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39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农村综合改革有待加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缓慢,地方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机制不活,服务能力弱。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较慢,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4、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增长压力大。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低于经济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未能有效转化为群众收入增加。据统计,2006—2009年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4.3%和13.8%。不仅如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相差2221元扩大到2009年的30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1203元扩大到1715元。全省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劳动力供求缺口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仅2009年就业岗位缺口约70万个。
5、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影响社会和谐。当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既是经济快速增长期,也是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交织的敏感期。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变性和反复性,包容、宽容、通融的意识不自觉,社会矛盾复杂化,利益纠纷群体化,甚至呈现出极端性和破坏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包容性增长的障碍。
三、推动陕西包容性增长的重点
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拓展和延伸,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应该及时跟进党的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动陕西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
1、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树立包容性增长理念。顺势而变、解放思想,才能解决不适应、不符合包容性增长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才能把包容性增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推动建设西部强省的各个环节。在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包容性增长,树立包容性增长理念,强化统筹兼顾意识。在思想观念上,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洞察和寻找发展机遇,善于借时、借势、借力创造机遇;增强市场意识,主动熟悉市场、分析市场,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增强政策意识,善于学习政策、研究政策、用好用活政策;增强创新意识,推崇创新、帮扶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思路上,要统筹考虑、大胆创新,用包容性增长理念促进经济增长,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兼顾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培育发展配套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中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区域、城乡、产业发展的包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包容。
2、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努力做大陕西经济总量。包容性增长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自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持产业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发展动力包容,在优化投资结构中继续保持投资的主导拉动作用,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市场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建立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市场主体包容,积极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数量和规模,提高发展主体市场竞争力。坚持全省区域发展包容,加强整体谋划、板块开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我省三大区域互动联动,提升经济总量。
3、在深化改革中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本保障,也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营造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落实资源税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真正分开,利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切实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4、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改善民生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优化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要立足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协调,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标准。进一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群众政策性收入。要把充分就业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公益事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就业服务促进高校学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通过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增加群众生产性收入。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加强劳动力转移,支持群众置产创业,增加群众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释放一切发展要素潜能,鼓励各种形式的合法致富,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缩小行业、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5、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坚持为了人、发展人,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素质,塑造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新形象。要积极为群众提供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的机会,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让群众的心情越来越舒畅。要规范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际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不断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