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益”为安康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开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4日09时33分  
 

    近年来,安康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省各地市工业增速下滑的趋势下,我市依然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74.95亿元,增长15%,增速首次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的差距缩小,增速为全省各市区第二位。
    今年以来,安康工业经济呈接去年高速增长的态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9个月工业总产值月均增速50%以上。我市工业的增速之所以能走在全省前列,“六益”为安康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开道:
    一是得益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工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以前对于安康搞不搞工业倍受争议,近年来主要领导的意见越来越统一,认为只有工业的突破发展才能带动安康经济的发展,各县区都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口号,增强了凝聚力。认真贯彻落实“月河川道统筹城乡综合发展规划”、“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着力《安康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重点产业专项《规划》的制定。正是由于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调整和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措施的实施,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工业的整体合力,从而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得益于国企改革。作为一个工业比较落后的山区城市,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等原因,工业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为了搞活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国退民进”的号召,我市发起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锐意进取,以克干难。至2006年底,全市418户国有企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全部完成了改制,实现了国有产权和职工身份的“双置换”。通过国有企业改制,盘活了8.4亿元的闲置资产,新增工业资金8.7亿元,一批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应运而生,成为扬帆远航、搏击商海的主体,为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是得益于招商引资。安康工业要持续发展,既要通过改革盘活存量,也要增加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连续几年成功搭建“安康汉江龙舟节”、“汉阴油菜花节”、“紫阳平利茶文化节”等招商引资平台,并加大走出去招商的力度,每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西洽会”,以及其它省市举办的各种“节”、“会”,先后引进了尧柏水泥、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安康。2009年实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62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8.8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3.8%;签约项目161个,合同引资142亿元,当年到位资金65亿元,开工项目155个。石泉江兴医化原料药提取、汉滨阳晨20万吨饲料加工、尧柏水泥、平利电机高压低平配电柜、白河天裕木瓜深加工等工业项目先后建设投产。与南京雨润、北京庞大、重钢集团、中国大唐、陕重汽集团、香港建溢、武汉凯迪等大型企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建设具有先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项目建成后要投运后,经过磨合,达产达效后才能出力,逐期回收投资。2008、2009两年以来陆续竣工投产的项目今年正好进入达产达效期,这为今年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得益于工业园区建设。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至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高新区,14个县域工业园区,其中省上批准的10个县域工业园区都得到了1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园区建设发展迅猛。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吸纳各类入园企业460户,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园区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五是得益于县域工业高速发展。各县区党委、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县目标,把工业做为全县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力化解工业难题,抓工业项目从市上到县区到乡镇都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支持,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面对金融危机,各县区都采取了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蚕茧收购补贴、纳税大户奖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银企平台等行之有效强有力的措施,为工业发展铺路架桥。各县区陆续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来支撑工业高速增长。如石泉县今年主要增长点是三个丝绸企业和江兴医化公司,其中天新和天成去年完成了技改,增加织绸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这两户企业今年销售收入都可过1.5亿元,永宏丝业公司可过亿;江兴医化和陕医投合作后,产值大幅增涨,前8个月已完成产值1.15亿元。
    六是得益于规模企业培育。2008年全市实有规模企业187户;2009年培育规模企业66户,净增59户,规模企业达246户;今年1至9月新进规模企业51户,净增41户,总数达285户。新增规模企业成为拉动工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