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助陕南走出“绿色”困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3日14时38分  
 

——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

本报记者  梁潇  王国星

    记者:《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按照规划,陕南经济在全省大盘中的份额和重要性会显著提升,您对此有何期待?
        张宝通:全省经济基础最好的两块是关中和陕北,有关中—天水经济区,有陕北能源基地的带动,但陕南总是突破不够明显,还是贫困。受水源地和生态要求的限制,没有工业,陕南很难突破。发展循环经济,是环保的、绿色的、低碳,解决了陕南发展工业与生态保护的难题。制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就是为了让陕南不至于和关中、陕北的差距太大。

    记者:有基层人士认为,此次循环经济在陕南的提出,主要是着力解决工业问题,或者说是为了发展工业而制定的,您怎么看?
    张宝通:陕南仅靠工业突破也很难,没有国家级的工业基础,仅靠任何一个项目也不可能突破。陕南各地地势不同、优势不同、千差万别,所以要多元化发展,现代材料、旅游、生物制药、蚕桑等都要发展。不管怎么发展,都脱离不了循环经济的范畴。

    记者:在发展的初期会不会出现环保等方面监管的盲点,这与企业实力的大小有关系么?您看好职能部门监管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么?
    张宝通:企业的大小,不意味着污染的大小,大企业不重视环保,那会造成更大的污染。当然,我们以不污染、少污染为第一要务,但是也要以人为本,要清水送北京,也要陕南不贫困,所以,基层加强监管很重要。

    记者:要打造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尤其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上,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大中小企业的不同优势,完成闭合链接,形成产业集群?
    张宝通:大企业搞主体工程,小企业做配套工程,特别是那些掌握循环经济某一个先进技术的企业,无论大小,我们都要引进来,善于集成独到技术,各个地域的,行业的,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形成产业集群。

    记者:也有人认为,本次规划对于陕南三地的发展定位存在重复,没有错位规划,对于长远发展来说,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同质竞争的隐患。他们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么?
    张宝通:在规划时防止重复是必要的,但必要的重复也是竞争的前提,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看看青岛,有海信也有海尔。我们要避免的是过度的、无序的竞争,现在陕南三地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关键是要形成集群效应。

    记者:长期以来,陕南一度陷入“绿色”的发展困境。如今,循环经济在很多陕南官员的意识里,已经很好很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从专业角度看,循环经济就真的没有局限性了么?如果存在局限,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进入下一个潜在的发展危机?
    张宝通:循环经济当然不是包罗万象的。发展循环经济,对技术、资金、人才、规模的要求相当之高,陕南本身的底子又相对薄一些。我们要争取让陕南成为国家首个绿色产业基地,争取国家级的平台,那样发展循环经济就会上档次,什么资金、技术、规模都上去了,陕西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