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1日10时35分  
 

  ——从旬阳率先突破看陕南县域经济发展
 省政府研究室

    旬阳地处汉江中上游,近年来县域经济呈快速发展趋势。2007年,被省上评为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2008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位居陕南第2位、全省第34位。总结旬阳发展经验,对于陕南地区实现突破发展,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一、值得关注的旬阳县域跨越发展趋势

    近年来,旬阳县域经济发展之快令人瞩目。一是生产总值跨越增长。从1990年至今,全县生产总值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8年达40.5亿元,是1995年的6.6倍。二是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旬阳历史上属典型的财政贫困县。从1949年到1998年,用了50年时间,县财政收入才突破亿元大关。但自2003年县财政收入达2亿元之后,几乎每年都以亿元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经超过了6亿元。三是工业发展呈翻番态势。“十五”以来,旬阳县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比2006年增长7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亿元,比2006年增长82.7%。四是群众收入大幅度快速增长。“十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8元,分别比 “九五”末增长52.75%和48.4%。2008年,分别达到2819元和10223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42.4%和47.3%。

                二、旬阳县率先突破的积极探索与重大实践

    旬阳县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发展,在于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探索河源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生态化、城镇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支撑、以生态化为保障、以城镇化为牵引、以产业化为依托的富民强县之路。
    1、积极探索河源山区的工业强县之路。确立“工业强县”战略。“八五”时期,旬阳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超过60%。为改变经济过于倚重农业的落后格局,旬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2003年前后,以“快人一步、先人一拍”的胆识和魄力,在陕南地区较早地提出并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2008年,旬阳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八五”末的61.4:20.4:18.2调整为21.7:43.2:35.1,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县域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全力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旬阳大力发展以锌、铁、镁及合金项目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烟草、魔芋精粉等项目为重点的烟草食品工业,以水电站项目为重点的水电能源工业,以熟料水泥建设项目为重点的建材工业,以黄姜深加工、油脂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的生物制品工业。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和生物制品5大支柱工业体系,培育了大地复肥公司、鑫源矿业公司、宝鸡卷烟厂旬阳分厂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紧紧抓住省政府扶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机遇,旬阳县建成了以旬河为主轴,环山、绕水、映绿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提升了旬阳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大转型。
    2、坚持不懈走彰显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旬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护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旬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旬阳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方向,以特色林果基地为重点,以水土涵养林、薪炭用材林为补充,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林、人工造林、改灶养林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同时,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区保护工程建设。2008年,全县完成各类造林绿化17.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旬阳县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加强技术改造,使工业“三废”成为“新财富”。恒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黄姜无发酵生产皂素水解物技术,废水排放比传统工艺减少近90%,加工1吨皂素的效益由原来的5万元提升到10万元以上。鑫源建材公司利用尾矿渣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被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确立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尧柏水泥生产线,年可消化粉煤灰60万吨,配套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4910×104千瓦时。
    不断加大治污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旬阳县下决心关停了13家工艺落后、不符合生产要求的黄姜加工厂,促使其靠大联强,建成了以黄姜皂素加工为主体的甾体药物基地,加强矿产整顿和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3、大力拓展聚合工业发展要素的城镇化之路。旬阳县坚持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承载能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全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科学规划。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被誉为“天然太极城”。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目标,旬阳高起点修编县域总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详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完善城镇发展的领导机制、城镇管理的政策机制和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保证了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和高标准建设。
    实施“三镇一体化”工程。按照贯通主线、连接两岸、激活三镇、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旬阳县通过“白柳—城关—吕河”三镇的一体化,促进中心集镇、窗口村镇、旅游古镇建设,拉大县城骨架,提升县城品位,聚合各类工业生产要素,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臻于科学合理。
    切实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公路、电力和通信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旬阳县完成通村水泥路405公里,通乡油路150公里。目前,县城建成区域由3.6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6.2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1%以上,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0%。
    4、积极推进为工业发展构筑原料基础的农业产业化。旬阳县在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旬阳县坚持“壮畜、强烟、扩桑、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畜牧、烤烟、蚕桑三大基础产业。烤烟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稳居全国优质烤烟十二强县之列;黄姜种植面积3.24万亩,跃升为全国黄姜标准种植示范区;桑园面积达15万亩,属于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基地县;畜牧养殖达60万头,成为全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08年,旬阳县烟、畜、桑、姜四大产业综合产值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189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3%。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旬阳县积极争取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农业机械以及油桐、魔芋、粉丝加工等项目建设。新农机械厂和宝利机械厂的农机新产品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农械产品。近年来仅新建的2万亩魔芋基地和5万亩油桐基地,使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

               三、从旬阳实践看陕南县域突破发展的路径选择

    旬阳的发展经验表明,条件相对落后的陕南县域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区域辐射周边的特色产业,以支撑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陕南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2008年,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仅占全省的7.28%。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的关系,是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前提。陕南地区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实现良好生态与工业化双赢。从总体上看,陕南许多县域工业生产目前尚处于 “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这与陕南地区的主体功能要求是相违背的。陕南必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陕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
    ——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矿产资源和绿色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陕南地区应该予以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主要在于,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引领的有色金属矿产开发、水能资源、现代中药产业、茶叶、烟叶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题组成员:田忠林  杨三省  刘江波  田民孝  张波  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