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5日10时38分 |
高速运转的节能砖生产线,不停吞吃着大量的尾矿渣,出产的却是新型墙体材料。
“黏土砖不仅耗能是新型墙体材料的两倍以上,生产过程中还大量排放有害气体,现在用尾矿渣生产节能砖,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旬阳鑫源建材公司董事长陈春来这样对记者说。
8年前,旬阳个别矿山污水直排汉江被媒体曝光。为此,旬阳关闭了19家铅锌选矿冶炼企业和6家黄姜加工企业,陈春来当时创办的构元选矿厂也在其列。
如今,陈春来的企业投入1200万元对利用尾矿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进行科研攻关,尾矿渣利用率达80%,现已达到年产7000万块节能砖的生产能力。
和陈春来一样,旬阳的许多工业企业都经历了产业阵痛和心灵触动,现在逐渐在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引导下获得了生机。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地,一方面我们要消除工业短板效应,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强县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创新思维,为安康甚至陕南发展绿色工业经济开辟新路。”县委书记马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表述该县经济定位与工业转型的突出意义。
确立“以工促农”强县目标
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要求之后,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旬阳县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要求。旬阳立足河源区域实际,确定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的战略新思路,确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强县目标。
县长邹俊杰告诉记者:“旬阳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潜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该县选择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经济研究课题,聘请国内知名的14位专家进行攻关调研,主办了“工业强县论坛”,此外还隆重举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和太极城开发保护高峰论坛,聘请全国一流的设计机构科学编制工业、城镇、生态发展规划等。
传统农业大镇双河镇,加速推进集镇开发,聚集人流物流,培育二、三产业,以群体性个体小企业,聚合成镇域大工业。2006年启动了泰山小区开发工程,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面积7.6万平方米;放手吸引能人富户和外地人进镇尽快成为新居民,10年来集镇人口增加了近2000人——双河镇发展思路的大转变,就是旬阳“以工促农”思路的真实写照。
同时,该县实施了促进工业大发展的各项举措。比如狠抓“双五”工程,每年确定50个重点工业企业、50个重点工业项目实施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主攻“双百”企业,抓好提供税收过百万、吸纳就业过百人的企业;实施“双百”工程,年年培训百名厂长经理、选调百名干部到企业挂职。2007年,47家“双五”企业实现产值24.6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63.2%。
绿色引领经济新格局
旬阳地处汉水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因此,走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起8年前的环保事件,陈春来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经济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增长便是好事儿。”之后,旬阳便开始从单纯的增长观转向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全县大幅度地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引导矿产和化工企业投资4580万元治理污染,尽管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000余万元,但从此坚定地迈出了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新路。
旬阳黄姜种植面积最高曾突破30万亩,加工企业14家。“每生产1吨皂素要排出500吨废水和9吨废渣,而处理一吨废水需要5至10元。”想起过去,恒源生物化工公司经理杨官运直摇脑袋。如今,在旬阳恒源生物化工公司,大量废水经膜浓缩后排放。创新黄姜加工工艺,产生废水比传统工艺减少了6至8倍,提取皂素1个产品变成了皂素、淀粉、纤维素、清洁炭、水解糖、二水石膏6个系列产品,同时利用废渣还可做成培养食用菌的菌棒。“每加工1吨皂素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5万元,副产品加工附加值10万元,比传统工艺增效50%至1倍。”杨官运说。
废渣、废水、废气,这些企业曾经的“旧包袱”,时下在旬阳却成了“摇钱树”:大地复肥公司利用尾气制酸,建成5万吨锌焙砂联产10万吨硫酸项目;秀山龙特种水泥厂成功攻克了铅锌尾矿渣生产优质水泥技术,年消化尾矿渣12吨以上;已动工建设的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对接400万千瓦火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作为水泥熟料添加剂,年可消化粉煤灰60万吨……目前全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已逐步走上绿色工业化道路。
工业强劲的连锁反应
据记者调查,旬阳的绿色工业助推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3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财政总收入5.0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3%、46%、46%和25%;分别占安康市九县一区总量的35%、28%、17%、2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茅。工业增加值对全县GDP和安康市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6%和40%。
绿色工业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旬阳工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78%,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9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8.7∶41.6∶39.7。工业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以10万亩烟、10万亩桑、100万头畜、10万亩姜为支柱的农业产业趋于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
绿色工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嬗变。旬阳企业布局开始向城镇和资源富集区聚集,涌现出的10个工业园区成为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城镇规划区也由10年前的0.5平方公里扩张到了43平方公里,建制镇由7个增加到13个,城镇化水平提升到了25%。
绿色工业打造了民生财政。2007年旬阳公共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82%,群众切实地感受到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投资交通和城建1300多万元,“一卡通”粮食直补1389万元,兑付退耕还林资金6160万元,筹集科教文卫专项投入800多万元,38万名农民享受合作医疗,6676人享受城镇低保,4.1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建成24个区域敬老院,新修通村水泥路111条615.2公里,新修水窖1.6万口,发展沼气2215户,解决了2.5万人饮水困难,新增城乡就业2万多人等等。
“我们准备用3到5年的时间,通过狠抓已确立的30个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目标,同时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县委书记马赟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