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7日11时24分 |
不要给自己扣“帽子”
“南水北调”启动以来,陕南自觉承担起“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任。在功能区划分还未确定的当前,安康没有必要老往自己头上扣“帽子”。省决策咨询委员史鉴认为,在“南水北调”问题上,国家对功能区的定位有统筹规划,当前尚处于研究之中。抢着承担超过范畴的义务反而束缚发展,贻误良机。
对近年陕西向国家申请“南水北调”的补偿问题,省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田源强调:“陕南要争取中、省支持,但决不能依赖和观望,富裕的路子得靠自己来走。”
“陕南突破发展的路子,除依靠绿色产业,还必须走工业化路子。”省决策咨询委员、科技厅原厅长、西安交大张仲良教授表示,没有工业化和大的企业集群,一切都是空的。
省决策咨询委办公室副巡视员、研究员张兴先说,发展工业20年前就提出来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发展中如何创新的问题,包括了政府服务模式、科技和管理的创新等。
“慎矿”不是不开 问题在于怎么开
“省上提出‘慎矿’不是不开矿,问题在于如何开?”田源认为,陕南突破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还取决于矿产,但坚决不能走污染大、效益低的老路。要在技术上高起点,实行集约式开发。
开矿不一定就污染环境、影响“南水北调”,美国、欧洲都开矿,技术先进就可保证“零排放”,不乱采乱挖,不浪费资源,环境仍可保障。省决策咨询委员、原地矿厅副厅长陈志勤建议,增大矿产行业整合力度,对引进企业要提高门槛,要具备较高科技含量;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资探明实际矿藏。同时,在科研技术方面想办法寻求突破。
省决策咨询委员、省环保局原巡视员冉新权教授提出了循环发展模式:矿产开发废渣作为另一项产品的原料,将相关联企业聚集起来,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取得最大效益。
要把“水资源丰富”引向“水利”
陕南水资源虽然丰富,但70%——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经常造成洪涝灾害,为经济发展带来损失。省决策咨询委员、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李向国认为,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为陕南突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应认真思考。他建议,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形成产业,还要走项目带动的路子,比如把用水企业吸引到安康来,要考虑与旅游业、与文化结合等。
历史上,陕南航运发达,汉中——武汉——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张仲良教授认为,近年来由于水量减少,以及汉江梯级开发,对航运发展造成影响。他建议建设电站要预留过船设施,统一规划,协调开发。
史鉴认为,过去搞小水电建设,主要是为解决农民用电问题,现在问题基本解决,所以小型电站的建设要慎重,一方面是其有负面影响,同时,小型电站也存在上网难的问题。
做大产业 要规划更要市场
在产业发展上,是靠政府主导,还是靠市场配置?以产品为主,还是市场开发为主?
张兴先说,在资本聚集的特殊时期,需要一个强势政府,但仍要以市场为主导。发展一项产业之前,首先应该以市场研究和调查为支撑。产业能否做大,不仅仅要有规划,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市场。此间政府要着力搞好项目策划,向大家介绍哪个地方有钱赚。
省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国华提出,通过建设园区可以比较科学、集中进行开发治理,但在陕南大片平整的土地比较少,建设起来难度较大。他认为,园区、基地、产业带等称谓不同,但内涵一样,规模也可大可小。园区内企业最好相互关联,要有上下游产品的配套,能够在特定区域内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