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茧丝绸行业形势及对策

作者: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4日10时03分  
 

    一、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
    根据全国蚕茧收烘(三亚)研讨会精神,2007年是全国茧丝绸极不平凡的一年,茧丝生产供大于求、丝绸出口量增价减、茧丝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经营举步维艰。2008年对茧丝绸行业是充满严峻挑战的一年,面临重新“洗牌”,桑园面积继续扩张、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出口成本持续上升、生产经营进退维谷。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全国茧丝供过于求。据统计,2007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383.93万亩,增长7.76%;发种量2163.18万张,增长6.28%;蚕茧产量78.21万吨,增长5.73%。全国厂丝需求量为10.31万吨,其中:全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7.73万吨,内需丝绸产品折丝量2.58万吨;全国蚕茧折丝的供应量为13.25万吨。供大于求2.94万吨。
    2.我市鲜茧价格高于全国。2007年,我市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9.49元/斤,比全国均价高0.54元/斤,比广东、广西等主产省区均价高1元/斤左右;我市蚕农年养蚕收入约4.6亿元。宝业丝绸、巴山丝绢等公司利用外地蚕茧价格较低的时机,从江苏、广西调进干茧450吨,保证了生产需要。全市9户缫丝企业彻底改变了因缺原料而停工待料的状况,实现了全年的满负荷生产,全年生产白厂丝1784吨,创历史新高。
    3.全国鲜茧价格大幅下降。2007年全国所有产区收购价格普遍比去年大幅下降,综合均价8.95元/斤,同比下降8.06%。其中:春茧收购价在每斤7.25-10.60元之间,夏秋茧价在每斤6.8-9.6元之间。蚕茧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一是2007年全国大部分产区蚕茧产量增加,呈供过于求局面;二是2007年丝价在18万元/吨左右的低价位徘徊,缫丝企业难于消化2006年秋季收购的高价茧,缫丝企业库存茧抑制了蚕茧的价格;三是全国部分主产区经历了高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蚕茧质量偏低,价值不高。
    4.丝绸出口量增价跌。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36.11亿美元,同比下降2.8%,呈现丝绸产品出口量增加,但产品价格下降的特点,一是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升价跌,出口金额小幅下降。2007年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2.65万吨,同比增长5.93%;平均单价23.5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7.4%;出口金额6.24亿美元,同比下降1.91%;二是真丝绸缎出口小幅增长,出口金额小幅下降。2007年真丝绸缎出口2.51亿米,同比增长1.66%;金额7.87亿美元,平均单价3.14美元/米,同比分别下降1.54%和3.14%;三是丝绸制成品出口小幅下降。2007年我国丝绸制成品出口小幅下降,全年出口2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52%。其中,丝绸服装占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近80%,累计出口15998.6万套,同比下降8.17%,出口金额16.97亿美元,下降5.51%,单价上涨2.9%。
    5.国际市场不容乐观。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和坯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7年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数量1.02万吨,金额2. 4亿美元,占我国对全球蚕丝类商品的出口份额近四成。意大利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和坯绸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对意大利蚕丝类出口大幅下降,出口量2784吨,金额7502万美元,占全球出口份额一成以上;日本作为我国丝绸商品出口的传统市场,2007年对其出口继续减少,真丝绸商品出口3.0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1%,所占市场份额8.55%,退居我国真丝绸商品第四大市场。


    二、全市茧丝生产及蚕茧收烘的特点
    多年来,茧丝绸行业呈现3-5年一个周期的波动式发展,目前茧丝绸市场行情处于低谷。吨丝售价在18万元左右低位徘徊,缫丝企业全行业亏损2800万元。茧丝绸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既关系“三农”,又关乎工业生产、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有24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占全市农户的1/3左右,蚕农年养蚕收入4.6亿元左右,是大宗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缫丝工业产值4.02亿元,全行业产值超过11亿元。2007年,安康市桑园面积75.5万亩,增长15.3%,占全省123万亩的61.4%;发种量60.1万张,占全省发种78万张的77.1%,增长18.1%;产茧量鲜茧19000吨,增长14.6%;干茧入库4212.9吨,增长35.6%;全年生产厂丝1784吨,增长42.7%,占全省2100吨的85%;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市在蚕桑生产及收烘管理上积累探索出许多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严格蚕茧收烘资格管理。鲜茧收购严格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凡在我市从事蚕茧收购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并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在规定的区域收烘蚕茧。至目前,我市依法取得经营资格证书的鲜茧收购单位446户,其中:汉滨区192户,汉阴县39户,石泉县35户,宁陕4户,紫阳县50户,岚皋县46户,平利县10户,旬阳县50户,白河县20户。
    2.收烘秩序规范有序。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务院412号令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安康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以及《安康市蚕茧收购管理办法》,按照“市场运行、政府协调、依法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蚕茧收购政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紧密配合,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重点查处抬级抬价抢购、压级压价坑农的行为,全年蚕茧收购平稳有序,秩序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年。
    3.蚕茧收烘权向龙头企业配置取得新进展。结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紫阳康洪、安康百瑞、石泉天成、永宏已成为鲜茧收烘的主体。全面推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汉阴、旬阳、白河、平利县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对蚕桑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二次返利”等形式有效链接蚕农,调动了兴桑养蚕的积极性。
    4.坚持茧区划分,确保干茧有序入库。根据《安康市蚕桑生产考核暂行办法》,市政府对各县区新建密植桑园、发放蚕种、市内缫丝干茧入库情况进行了考核奖励,市经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蚕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缫丝企业的原料供应。2007年全市干茧实际入库4212.9吨,增长35.6%,净增1106吨。石泉县出台了《石泉县蚕茧收购管理办法》,将蚕茧收烘权按茧区配置给县内两家缫丝企业,既规范了收烘秩序,又保障了干茧入库。
    5.茧丝技术改造取得新进展。根据《陕西省商务厅关于复审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有关事项的通知》,我市淘汰了立缫设备,经逐级审报,9户企业取得了《陕西省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现拥有71组自动缫丝机,年厂丝生产能力2000吨,需干茧7100吨,是支撑和带动全市蚕桑生产的基石和中坚。依据“陕西省鲜茧收购经营单位的基本条件”和市质监局、经委等九部门颁布的安康市《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地方标准》,开展了茧站规范达标建设活动,淘汰了土法,取缔了土灶。巴山丝绢、宝业丝绸、紫阳康洪、旬阳和白河等县先后新建了热风循环烘茧机或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既提高了蚕茧质量,又实现了节能降耗。
    6.茧丝绸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市茧丝绸协会在行业自律、公平诚信、维护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协会会员协商一致通过了《安康市茧丝绸协会行规行约》,在蚕茧收烘开称前,按照“公平、诚信、合规”和“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发出了规范蚕茧收烘秩序的《倡议书》,各会员单位自觉遵守。毗邻县区之间加强了质量等级、价格认定、下茧比例、拒收毛脚茧等具体收烘行为的协调,根治了困绕我们多年的“蚕茧大战”的固疾。


    2008年茧丝绸生产及蚕茧收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市茧丝生产及蚕茧收烘管理仍在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厂丝产销价格倒挂,全行业亏损。据调查,蚕茧收烘的行业标准烘折为2.4:1,即2.4公斤鲜茧可加工为1公斤干茧。如鲜茧均价按20元/公斤计,则成本分析如下:
    每公斤茧本价=2.4×鲜茧收购均价/公斤+费用率11.5%(损耗、行息、人工工资等费用)=55.5元/公斤。
    从缫丝生产环节分析,加工丝需要的干茧数量,一般为3.3:1。
    吨厂丝生产成本=3.3×干茧进厂价5.55万元+加工费用4.8万元(水、煤、电、工资)-副产品收入2.6万元(干湿下角、蚕蛹、长吐、汰头)=20.05万元/吨。
    市场经济,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以上分析表明,白厂丝的盈亏平衡点应为20.05万元/吨,当厂丝售价高于20.05万元/吨则企业盈利,低于则企业亏损。目前,市场上厂丝售价为18万元,我市缫丝企业全行业亏损。在这样的丝价下,缫丝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鲜茧收购成本应为18元/公斤。
    2.产业链条短,桑蚕综合利用起步晚,无品牌、无规模。全市茧丝绸产业目前只有厂丝生产和20台织机的织绸,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丝绵被、蚕砂枕、桑枝食用菌等产品散乱,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急需引进战略投资者,延伸产业链。
    3.个别区县对茧丝行业发展扶持不够,监控缺失。汉滨区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进展迟缓,仍上报了192户收烘站的资格申请,仅减少了2户。

    三、应对措施
    根据全国全省蚕茧收烘研讨会的要求,茧丝绸行业要坚定信心,团结齐心,力争保住两个底线:吨丝售价20万元;鲜茧收购价确定在10元/斤以内。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随着江、浙等地产业结构调整及湖桑每株0.1元的信号,发达地区缩减蚕桑生产已成大趋势,这将给我们腾出市场空间。
    要继续坚持“市场运行、政府协调、依法管理”的原则,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和《安康市蚕茧收购管理办法》,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质价相符,规范秩序,提高质量,确保入库,为我市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依靠科技创新,巩固提高蚕桑生产,改造优化茧丝加工,着力开发综合利用,招商引资延伸产业,提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1.“好”字优先,持续发展。按照“低谷时保稳定,高潮期大收效”的思路,巩固提高,主攻单产,提高质量。
    2.坚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凡在我市从事鲜茧收购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持有《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在划定的区域内收购鲜茧。岚皋等县区的蚕桑生产合作社在未取得鲜茧收购资格前不得无证照从事鲜茧收烘活动。坚持依法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
    3.坚持蚕区划分,实现布局优化。鲜茧收购不得超越《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核准的区域从事收购活动,不得租借、转让《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
    4.严格价格政策。严格执行省政府指导价格政策,各收烘站点要张榜公示级价标准,严格按质计价,质价相符,不混等收购,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坑农。市县区物价局要会同经贸局建立价格衔接制度,严格确定具体价格标准,保持毗邻县区价格的基本平衡,共同维护价格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避免价格大起大落,保持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5.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各茧丝龙头企业要与主产县区的蚕农(协会)签定3年以上的产销合同,坚持在国家指导价的基础上,实行收烘企业对鲜茧收购的合同价格定购措施,建立稳固的产业关系,实现工农互动,良性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加大对基地乡镇的扶持力度,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市内各缫丝企业分别与市政府明确的茧区内蚕茧经营单位签定干茧购销合同,做到合同订购,钱货两清,确保干茧有序入库,货款及时结算。
    6.推广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以缫丝加工企业或收烘企业为核心,按照自愿组合、章程约定、各负其责、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分散的蚕农组织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做到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统一提供,蚕农按合同规定交售,逐步实行保护价收购、订单养蚕、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利益连接方式,探索建立蚕桑产业化经营运作机制,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
    7.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东部丝绸企业及技术、人才、资金,有序地发展丝绸深加工,在织绸、丝绵被、桑枝食用菌和其它高附加值综合开发项目上加大投入,促进我市从原料生产、茧丝初加工型产业向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8.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以缫丝企业为龙头促进蚕桑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强化措施,加强对蚕桑产业化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市县区经贸部门和有关涉蚕部门要加强对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严格履行职责,强化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收烘秩序,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