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腾飞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4日15时23分  
 

    5年,我们迎来又一次的飞跃。
    回眸“十一五”,转型升级始终是贯穿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5年间,全市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也经历了低温冰冻天气、持续暴雨轮番袭击,7.18特大洪灾的阴云层层笼罩,金融危机带来的猛烈冲击。
    5年间,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困境越走越宽广。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量”与“质”并重,让我市工业提速飞奔。“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总量大增,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底的68亿元,到2010年预计达到230亿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33.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从2005年底的43.7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185亿元,增长3.23倍,年均增长37.86%。
    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底的65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302家,净增237家。过亿元企业从2005年底的5家增加到  2010年的47家,净增42家。
    数字变化的背后彰显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

大改革释放大活力
 

    为了搞活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国退民进”的号召,我市发起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锐意进取,以克干难。至2006年底,全市418户国有企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全部完成了改制,实现了国有产权和职工身份的“双置换”。通过国有企业改制,盘活了8.4亿元的闲置资产,新增工业资金8.7亿元。近年来,加强了对企业的指导与服务,帮助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投资环境整治成果,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打击阻挠破坏项目实施的各种行为,坚决查处国家公职人员设障掣肘的违法违纪案件,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落实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和全民创业发展,培育生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3000户,新增民营企业500家。

大招商驱动大发展

    五年来,各县区都在招商引资上下大功夫。汉滨区集中力量对矿产项目进行招商,引进了总投资3亿元的年产3000吨五氧化二钒项目、25万吨环氧化烷等17个项目;紫阳县突出富硒资源、优势矿产,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紫阳富硒茶开发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年产40万吨钛铁精粉项目和总投资1.12亿元的锆刚玉制品等9个项目;旬是县引进了投资6个亿的尧柏水泥、蜀河电站、装备制造等10个大项目;白河县先后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年产2万辆商用车、1万辆轻型载货车生产线等一大批大项目。紫阳县、石泉县、旬阳县、平利县2009年被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受到省政府表彰。陕西省国资委与安康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了一批具有较大投资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准的大项目落地安康。先后有江苏雨润、北京庞大、山东博泰、陕煤集团、陕西有色、陕医投、陕汽等12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安康。这些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实施都将对全市产业优化和规模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几度风雨后,秋收更喜人。旬阳尧柏水泥等企业的成长史,浓缩了安康“十一五”工业发展轨迹。五年中,伴随着以水泥、水电、食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安康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再到开花结果,安康工业经济在稳扎稳打中赢得空前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计完成工业投资260亿元,是“十五”工业投资的3.65倍,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8.8亿元。

新观念催生新转变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市绝大部分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停产与半停产企业达到半数。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后作出判断:金融危机面前有机遇,金融危机之中隐藏着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和规划,通过加强财政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工业投入等支持新型工业发展。市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工业贷款贴息资金,注入6000万元扩大市财信担保公司资本金,筹措6000万元工业项目专项资金,增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能力。金融危机以来,为125户企业争取贷款贴息资金4454万元;18户工业企业技改项目争取中省扶持资金1224万元,争取贴息211万元;9家中央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中央扶持资金795万元;省工信厅给予41个7.18灾后恢复生产项目贴息和补助2000万元;一户装备制造企业项目获得80万元贴息;对蚕茧收购给予价格补贴,减免困难企业的税费,白厂丝、锌焙砂等重点工业品纳入全省促销奖补范围,有效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推广动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规范贷款质押程序和减免评估费用,尽力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2009年,就在全球深陷危机寒冬之际,安康工业经济迎来了史上最快、最好、最热的发展期。主要工业指标保持高位运行,县域经济驶入“快车道”,规模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跃居全省第二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安康在应对危机时表现出的成熟与稳定。

大产业缔结强集群

    “通过大办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兴市”是我市工业进程中的大手笔之一。时下,10个县域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火热兴起,建成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好比植树造林,它的步骤、方法叫“画格子、挖窝子、种苗子”。画格子,做好工业园规划,即规划一个蓝图;第二步是挖窝子,为植树做准备,也就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等等。第三步是种苗子,出去招商,企业在这里落户,然后培土、浇水,精心培育,让它茁壮成长。目前,我市园区入住企业580个,资源、人才、资金朝着园区靠拢,洼地效应凸显,一批特色园区陆续涌现。企业向着园区集结,量变中悄然孕育着质变。在园区招商以及特色产业的培育上,各县市区更加注重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突出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逐渐形成“一园一品,一县多业”的良性格局,有力地促进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这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产业”的浪潮中,中型企业增长加速,亿元企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如今达到47家,是2005年的9.4倍。在总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5.5:29.8:44.7调整为20.6:39:40.4,结构更趋于优化。企业的融入、园区的崛起、产业的聚集,为“十二五”发展积蓄了充足的能量。